第八百三十四章 尹霍
��铲除董氏一党的绝好时机。

  并没有人和他说过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刘协是自己天才性地领悟的。

  而且就是占据了这么好的优势,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样的谨慎。

  他先是在朝廷上发了一条圣旨,大概意思就是丞相的身体因为多年的劳累已经不行了,需要静养,所以此阶段会停止一切公务活动和外朝礼仪。

  然后,刘协又令宫中的太医和善药去丞相府会诊,每日都将丞相的身体状况落在文字,传回朝廷。

  朝廷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富于政治斗争经验,如何不知道这是小皇帝在断董卓的政治生命。

  而政治生命一断,那董卓自己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开始倒计时了。

  再然后,小皇帝又秘密在宫中召见了十余位凉州系的军将,他们都是隶属在北宫的北军系统。

  因为是秘密召见,没有人知道这些人和小皇帝说了什么,只知道这些个凉州军将在不同的时间段入宫了,然后又心事重重的出宫。

  其实,不论这些人和皇帝谈了什么,丞相府的一干人都不会对这些人信任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单独入宫,本身就说明了情况。

  也许,这本身也在小皇帝的算计中吧。

  反正,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收买,小皇帝觉得在自己掌握了长安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此前京畿的军事力量是先帝建立的西园五十四都,但后面随着董卓入朝,将这些力量重新整合为飞熊军,统一归在自己帐下指挥。

  后面,董卓又通过不断将老西园军派到前线的方式,陆续掌控了这股飞熊军力量。

  但现在,小皇帝却从飞熊军中挑选了一批精锐武士建成羽林军,作为自己北宫的核心力量。

  从大风大浪里过来的小皇帝比谁都明白枪杆子的重要性。

  搞定了枪杆子,刘协紧接着就开始了一系列中枢的人事变更。

  自董卓废三公,独霸朝政后,朝廷中有分量的官职基本就是九卿和尚书令。

  其中尚书令一职又尤为重要,因为按照汉家诏律,一切诏书皆需要由尚书令发出,才为正诏,不然就是为矫诏。

  而现在的尚书令是谁呢?正是董系的核心,李儒。

  现在刘协要想打通内外朝的联系,那就必须拿下李儒。而李儒又作为董系的核心,直接拿下李儒就相当于对董系决裂开战。

  所以问题就僵在这了,但作为小皇帝智囊的赵温却给他提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再增补两个尚书令,将此前一个尚书令变成三个。

  而且还特别规定,一份诏书只需要有两个尚书令签字画押,就可以被批准。

  如此,小皇帝直接可以绕过李儒,对朝廷的官员任免做出决策。

  这被增补的两名尚书令,分别就是董承和伏完,皆是外戚。

  小皇帝还有自己的理由。

  他说如今外辱在侧,急需在中朝补充晓略军事的人才,作为参赞军事,而董承就是这样的军事人才,有他补充入尚书台,对后面的关中防御战会有裨益。

  而提拔伏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