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尹霍
�由更是没毛病了,因为伏完本身就是一个“好”干部。

  作为伏氏精学的出色子弟,伏完是典型的经学型官员,提倡圣人之道,以纯孝爱民翁名,本身就在朝野有很大的影响力。

  将他补入尚书台,本身就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所以二人的任命无可指责,至于两人都是皇帝的外戚身份,那只能说是个不起眼的误会。

  当然,伏完本身也不是个不通权变的人。

  当年在杨彪等人发动前殿政变失败,其人和一众正臣都被关押在诏狱。

  而时为廷尉的伏完直接上书,说为了防止杨彪等人在审讯过程中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就建议不要审讯了,全部处死。

  当时负责朝廷的已经是董卓了,他当然满意这个建议,因为他自己本身在这件事中也不干净,深怕杨彪在过程中说了不该说的。

  而小皇帝则是被说服的,因为伏完这事还是挺周到的,因为要是杨彪说了宫闱种种或者先帝种种,肯定是不好的。

  到时候这忠还怎么讲,这朝廷颜面还怎么维持?

  所以伏完的这条建议很快就被采纳,杨彪也因此速死在诏寺之中,后来连葬到哪里都没人能说清楚。

  也是因为这件事,伏完入了董卓的眼,让他的女儿入宫做了小皇帝的皇后。

  此时病入膏肓的董卓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当年自己随手一笔,就会给自己挖出这么大的坑。

  到现在,小皇帝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有幻觉了,都知道那条市井喧嚣的谣言是真的,皇帝真的要对董系的人下手了。

  此时的刘协,在决策圈有赵温、在拟诏圈有董承、伏完,在执行上有沮儁等武人,还有倒戈的凉州系武人,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小集团了。

  如是,除董行动次第展开。

  而在行动之前,刘协发起了一场大辩论。

  这一次在朝廷上,皇帝问众人如何评价“伊霍之事”。

  在政治上,所谓的伊霍之事是有双重理解的。

  往好的方面说,那就是伊霍之事符合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对社稷之忠是大忠,对君主之忠是小忠,大臣在两者不可得兼之时能识大体。

  而伊霍就是这样大忠之人。

  而同样的事情,往坏的方面讲,就是将皇帝玩弄在鼓掌中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此时,刘协就是用这个办法去测试朝臣们对除董一事的态度,是看拥护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

  这种以小见大,正是政治家玩弄政治信号的典型手段,从这方面看,小皇帝果然不愧是权术高手。

  本来这事到这个程度,这测试也就是走个过场了,在场这些消息灵通的朝臣自然不会在这个关头犯什么傻。

  但偏偏从人群中走出一人,对着小皇帝就是一顿磕头,声泪俱下:

  “伊霍再如何,也是商臣、汉臣,恪守的也是为臣之道。试问,昔日伊霍在世,看见泰山贼入关,焉不是忠臣名将?陛下,万万不可冒此大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