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悟道心法
定地在运动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三)

  我们用图解说明了老子“道”的升华过程和运动方向,把这一过程分成了三层次四种状态。老子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由老子这一论述,可以把宇宙分为“三界”,使它同三层次四种状态相对应。

  “三界”总论为道大。

  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是老子对万物(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一个划分,它同上图三层次四种存在形式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人的完整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而不断地求得新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意义和归向说清楚了。

  现在我们就人的思维而论“三界”。

  下三界:人、事、物

  人用“下三界”中的思维看世界,这很好理解。这是我们常人所熟知的普通存在,它是与一般哲学相对应的概念。“下三界”中的人,强调被看事物的客观存在,看物的人是被动的,看到的东西他承认,看不到的东西他不承认其存在,这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对“下三界”存在的物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缺点是“下三界”人的感觉器官是有局限性的,它们有固定的捕捉区间,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超出这个区间,感官就不能感觉到它们,或虽有所感觉而大脑不能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得不出明确结论。科学手段在其些方面可以弥补下三界人的感觉的缺陷,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自己的局限性。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手段比人的感官缺陷更大。拒绝承认看不到而实际上存在的东西,这是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障碍。如:空气中的氧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就有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呢?从第一原子来,还是从第二、第三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氧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也不从中间来。此臭味实无体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下三界”思维的人就会说不可能有这事。

  中三界:天、地、人

  人用“中三界”中的思维看世界,他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角度与“下三界”的人都不同,问题的提法也不同,结论也不同。所谓从“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就是对一事一物的看法,从事物的外部联系到事物的内部,以及外部大环境、大系统,从整体着眼看局部事物存在和变化规律,从局部变化规律看事物的存在全过程及其对整体变化的影响。还要深入一层,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中去,看它内部细微的机制和机理。“中三界”的人看事物是主动地看,要看的事物是被动的。他把事物与天、地、人变化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天变、地变、人也变,常无欲以观其事物的本质,常有欲以观事物的表面。“下三界”和“中三界”都有人,这“人”是不同质的人。一个人由“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要经过一个质变的过程。质变有整体的质变和局部的质变。

  上三界:宇宙、空间、时间

  “上三界”是人的思维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宇宙不是常人所指的宇宙,而是无限的宇宙,多宇宙,无一处无有宇宙。

  这里所指的空间,不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