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
栏里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一边是孩子们掰着指头一天一天苦数归期,一边是父母因这样那样的考虑,很少返乡。对于尚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发肤、触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婴儿需要吮吸母r一样,是他们生命的基本需求,简短的几句电话问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情感渴求,更何况有些儿童甚至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不可得。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在笔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学生中,只有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3)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会觉得有人在后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长时间分离,缺少了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陌生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也认为,亲情缺失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在叶敬忠教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却出现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现象。笔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问起与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谁,三个孩子有两个说是爷爷乃乃,一个说的是外公外婆,没有一个回答是爸爸妈妈的。
父母双双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给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的年龄和文化差异,隔代血缘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那种传统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对孩子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不管,或者说根本管不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娇气,学习上随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倾诉,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正确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还表现出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型。还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爱,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网聊天,交友,既耽误了学习时光,也使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亲情渐渐被淡漠、遗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视的心理。
是活着,还是离去——
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人,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缺乏倾诉渠道,长期无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亲情的长期缺位,导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条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一些更显性的问题,如成为“坏学生”、意外伤害,有近半数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
一边是孩子们掰着指头一天一天苦数归期,一边是父母因这样那样的考虑,很少返乡。对于尚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发肤、触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婴儿需要吮吸母r一样,是他们生命的基本需求,简短的几句电话问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情感渴求,更何况有些儿童甚至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不可得。
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笔者在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在笔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学生中,只有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3)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会觉得有人在后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长时间分离,缺少了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陌生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也认为,亲情缺失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在叶敬忠教授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却出现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现象。笔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问起与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谁,三个孩子有两个说是爷爷乃乃,一个说的是外公外婆,没有一个回答是爸爸妈妈的。
父母双双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给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爷爷乃乃或外公外婆的年龄和文化差异,隔代血缘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那种传统的教育后代的方法,对孩子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不管,或者说根本管不了,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娇气,学习上随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倾诉,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正确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还表现出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型。还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爱,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网聊天,交友,既耽误了学习时光,也使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亲情渐渐被淡漠、遗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视的心理。
是活着,还是离去——
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
《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目前确诊的自闭症患者已达180万人,其中儿童自闭症人数接近40万。缺乏倾诉渠道,长期无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亲情的长期缺位,导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条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一些更显性的问题,如成为“坏学生”、意外伤害,有近半数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