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惊世之作,满分文章!
p;直到董教授过来跟他耳语,他便急急切切地过来了。他眯着眼睛仔仔细细地盯着试卷,却见李亦儒下笔如飞:
[第四,《后出师表》中的称谓存在诸多可疑之处。
我们知道《后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是力排众议,出师伐魏,所以整个文章都洋溢着要将伐魏进行到底的凛然之气以及对曹魏强烈的批判精神。
《前出师表》中对曹魏抨击的地方很少,只是在结尾处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算是对曹魏比较严厉的抨击之语。
而《后出师表》中,此类抨击之词,比比皆是,而且锋芒愈加尖锐,抨击更为强烈。诸如用“贼”字的地方就有七处之多,如:“先帝虑,汉贼不两立”,“托臣以讨贼也”,“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今贼适疲于西”……。
另外,表中还有直呼曹操,曹丕软肋的地方,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曹丕称帝”。这些称呼在前表中是没有的,在现存诸葛亮的其他文集中,如此抨击曹魏也是不多见的。
这一反常态,不合诸葛亮行文常规之语,的确令人生疑。另外,称刘禅“今陛下未及高帝”,实为荒诞。
作为臣子向皇上上书,这种表述是极为不得体的。虽然刘禅才能不及刘备,但要受到臣下如此不敬之辞的刺激,实在是有伤君主的尊严。
熟知礼仪,行为谨严的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会粗心大意到会这样对君主不敬,实属伪托之人在义愤填膺之时的激烈言辞。]
林峰教授皱了皱眉,他正要往下看的时候,只见李亦儒突然抬起手掌,“啪”地一声蒙上了试卷。
林峰:“???”
其他教授:“???”
李亦儒猛然抬头,惊讶地道:“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有人抄我试卷呢。”
四位教授面面相觑,然后笑着四下散开了,他们不情不愿的,但没办法,他们刚刚打扰到李亦儒的写作了,为了学生有好的发挥,他们监考老师要尽量营造好的氛围嘛,这个道理谁都懂。
四位教授刚走,另外一位坚守着监考工作的教授——王聪教授,他不失时机地踱步过来了。
李亦儒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笑笑后,继续低头写作。王聪今早没吃韭菜盒子,所以不影响他写作。
他继续阐明自己的论点:
[第五,表中存在的其他离谱的表述,更加证实了此表的伪托性。
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出师表》中“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如果真的都是出自诸葛亮之笔,何以同一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再说一遍?
仔细思来,这并非他先前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另外,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任用”,“图”都是封建时代的大事,这样的大事在其他的历史记载中都不到任何的佐证,实在是让人生疑,想来该是伪托者没有诸葛亮的经历而造成的常识性错误。
至于曹操“危于祁连”就更难理解了,曹操用兵一生,史籍中也不曾提到兵涉祁连之地。
[第四,《后出师表》中的称谓存在诸多可疑之处。
我们知道《后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是力排众议,出师伐魏,所以整个文章都洋溢着要将伐魏进行到底的凛然之气以及对曹魏强烈的批判精神。
《前出师表》中对曹魏抨击的地方很少,只是在结尾处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算是对曹魏比较严厉的抨击之语。
而《后出师表》中,此类抨击之词,比比皆是,而且锋芒愈加尖锐,抨击更为强烈。诸如用“贼”字的地方就有七处之多,如:“先帝虑,汉贼不两立”,“托臣以讨贼也”,“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今贼适疲于西”……。
另外,表中还有直呼曹操,曹丕软肋的地方,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曹丕称帝”。这些称呼在前表中是没有的,在现存诸葛亮的其他文集中,如此抨击曹魏也是不多见的。
这一反常态,不合诸葛亮行文常规之语,的确令人生疑。另外,称刘禅“今陛下未及高帝”,实为荒诞。
作为臣子向皇上上书,这种表述是极为不得体的。虽然刘禅才能不及刘备,但要受到臣下如此不敬之辞的刺激,实在是有伤君主的尊严。
熟知礼仪,行为谨严的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会粗心大意到会这样对君主不敬,实属伪托之人在义愤填膺之时的激烈言辞。]
林峰教授皱了皱眉,他正要往下看的时候,只见李亦儒突然抬起手掌,“啪”地一声蒙上了试卷。
林峰:“???”
其他教授:“???”
李亦儒猛然抬头,惊讶地道:“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有人抄我试卷呢。”
四位教授面面相觑,然后笑着四下散开了,他们不情不愿的,但没办法,他们刚刚打扰到李亦儒的写作了,为了学生有好的发挥,他们监考老师要尽量营造好的氛围嘛,这个道理谁都懂。
四位教授刚走,另外一位坚守着监考工作的教授——王聪教授,他不失时机地踱步过来了。
李亦儒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笑笑后,继续低头写作。王聪今早没吃韭菜盒子,所以不影响他写作。
他继续阐明自己的论点:
[第五,表中存在的其他离谱的表述,更加证实了此表的伪托性。
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出师表》中“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如果真的都是出自诸葛亮之笔,何以同一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再说一遍?
仔细思来,这并非他先前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另外,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任用”,“图”都是封建时代的大事,这样的大事在其他的历史记载中都不到任何的佐证,实在是让人生疑,想来该是伪托者没有诸葛亮的经历而造成的常识性错误。
至于曹操“危于祁连”就更难理解了,曹操用兵一生,史籍中也不曾提到兵涉祁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