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惊世之作,满分文章!
是学仙学神啊!

  李亦儒此时身边站了三位权威的教授,如果换做别人的话,可能早慌了,下笔可能都歪歪扭扭了,不过李亦儒,简直视若无物。

  他书写的速度并未降低,行文依旧流畅,丝毫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这就是充足的底气和自信心带来的实力的正常展现。

  中性笔笔头,在试卷上沙沙作响:

  [第三,《后出师表》文本本身存在的不合逻辑之处。

  《后出师表》,全文都在为出师伐魏寻找理由。首先,强调这是先帝的遗命,不可违。其次,强调了六点出师的理由,即“六未解”。最后,申明自己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仔细推敲表文,看似缜密构思的背后,实则漏洞百出。先帝遗命,众所周知,刘备晚年,对挺进中原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托孤诸葛亮之意,也只是想保住自己的蜀汉小朝廷。

  况且刘备已死,遗命也没有说非得伐魏不可。《后出师表》把伐魏当成是先帝的遗命,是既定的国策来执行,其实是放弃了自己对这一战略的思考,撇清了自己的责任。

  这与一向心思细密,严谨负责的诸葛亮形象不符,也不合于前表中注重休养生息,“亲贤臣”的治国方针。

  至于出师的六条理由,不直接言出师,句句迂回,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一定要出师,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言辞委婉,论证薄弱,行文看似谨严,实则草率鲁莽,完全不是诸葛亮的风格。

  最后,说明世事难料,“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纯粹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自我激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战争无论胜负都事关老百姓的生死,无论如何都要慎重权衡才可以定夺。这种草率的出师,理由牵强,与一向亲民爱民的诸葛亮的做法不符。

  总之,纵观全文,偏激之处颇多,难以服人,内在的逻辑思维经不起细致的推敲。从头到尾都不似诸葛亮的风格,难以让人相信是出自一向行文严谨的诸葛亮之笔。]

  董教授眯着眼睛盯着试卷,心说有道理啊!他又抬头看了一眼历史学家林峰教授,此时林峰教授正在靠窗那边巡视监考,不过林峰的余光好像一直在往这边儿扫。

  董教授心想李亦儒虽然选择的是古文,但其实研究的是历史问题,如果林峰教授知道李亦儒对历史的偏向,估计他能乐屁了吧?

  讲台上的董之鹏,见到董教授迈着方步转身离开李亦儒的时候,他终于笑了笑,还是董教授没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监考!

  可很快,董教授又迈着方步回到了李亦儒身边,顺便还带回来一个林峰教授。

  董之鹏:“……”

  林峰教授是历史学方面的权威,他其实很早就想去李亦儒那边看看了,可是李亦儒身边的两位教授迟迟不走,他再赶过去凑热闹的话有些不妥。一是场面上不好看,二是还得有人监考啊。

  他就不停地用余光观察李亦儒那边的情况,只要李亦儒身边空出来,他就过去扫一眼,看看他究竟写了啥。

  结果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那两位同事就像被钉在了那里,一动不动的,这给他急的啊。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