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
�样。比如:

  君臣共食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长幼共食时,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宾主共食时,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分餐制是有等级划分的。

  其实跟分餐制有关的,除了孟尝君食客自杀外,还有很多历史典故。

  比如说鸿门宴!

  我们熟悉的‘鸿门宴’,正是因为实行分餐制,范增才有可能设下‘项庄舞剑’这个杀局——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等人按身份分坐于不同方位,中间有空地。

  如果他们几个人当时围在一个桌前吃饭,项庄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勉强做局还可能误伤自己人,得不偿失。

  再比如徐孝克,这个人你总该知道吧?”

  周楠楠:“你说啊,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了!”

  “《陈书·徐孝克传》记载,南陈大臣徐孝克每次陪皇帝侍宴,没看见他吃什么,席散时他座席前的食物却少了很多,陈高宗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

  于是,管斌留意观察,发现徐孝克偷偷把食物塞在宽腰带内,待宴席结束后,拿回去给母亲吃。陈高宗得知此事颇为感慨,下令给有关管事人员,以后宴会上凡摆在徐孝克案前的食物都可由他‘打包’拿回家。”

  吱!

  包厢的门口微微开了点儿缝。

  几个服务员敛气息声,耳朵贴在门缝仔细地听着,他们已经听了半天了,此时相互间不停地点头示意,虽然默不作声,但大家的表情彼此都懂。

  他们表情所展现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丫的,这哥们儿在吃上面,懂得比他们餐饮行业的人都多千百倍,这哥们儿的知识,真丰富啊,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啊!

  不多时,竟然有客人也放下筷子,好奇地过来凑热闹了。

  李亦儒全然无察觉,继续道:“这是个孝子的故事,再讲一个夫妻故事——举案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由太学毕业,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至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

  梁鸿每次帮工回来,孟光都为他提前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给丈夫,以示敬重。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

  孟光所举之‘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与餐盘不同,这种小食案有足,可放在地上或席上,用餐时一人面前一案。

  至于分餐制的消失,跟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胡服的流入,家具的更新等等,都会使分餐制逐渐转化为聚餐制。

  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2个人围着一个食案相对而食,另一幅《宴乐图》中,4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餐,反映的都是分餐制向聚餐制过渡的情形。

  到了唐代,会餐制真正成型了,因为物阜民丰,物产富饶,人们的食物更多,聚餐制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