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
/>   李亦儒放下手机,优哉游哉地喝了口茶水,才道:

  “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刚刚投奔自己的侠士,有人无意间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们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那你知道,这个拔剑自刎的侠士是谁么?”

  周楠楠很好奇:“谁啊?”

  “我帅么?”

  “帅啊!”

  “可帅也没用,我也不知道啊,爱谁谁!”

  周楠楠:“……”

  李亦儒继续:

  “会食制应该是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正式成为主流的。高桌大椅的出现,这是我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唐代时椅子就已经很流行了,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

  周楠楠一头问号:“那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最初是分餐制啊,这个很奇怪啊,大家凑在一起吃东西多方便啊!

  而且,究竟是什么原因,分餐制在我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这个啊!

  首先,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劳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

  那时,‘吃’是人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得到的食物非常有限,为保证群体里每一名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我们的先人只得把食物平均分成若干小份,一人一份。

  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人们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体劳动、统一分配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相互信任、互相依存的心理。

  再加上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食器,大家拿到分给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后,一般是找个地方站着或坐在地上吃,没什么讲究。

  分餐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新石器时期结束后,人类进入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剩余食物增加了,餐具也有了许多革新,但人们仍然实行分餐而食的办法。

  这是其一,分餐制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阶级需要,家具使然。

  进食者一般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上身挺直、双膝着席、臀部挺立或压在双脚上。主人与宾客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地位,每个人面前摆着各自的食物,一人一份。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摆放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一样,所用的食器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