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帝心
��氛,没法进行交流。

  而在大家从东华门走出之后,再聚在之前张榜公示出来的全部结果时,越来越多的考生便慢慢看出了门道:赞成新党的考生都在了前三甲,而支持旧党立场的考生,竟然全部留下了后两甲。

  不满的情绪开始在一些人的眼睛里点燃,虽然并非能表现出什么具体的行为,但是忿恨的种子已经从此撒下,只是相对懦弱的他们,暂时还不敢表达什么。

  第二天,敢说话的人开口了。

  开口的是政事堂里已经沉默多时的门下侍郎苏辙。

  他在胞兄苏轼选择离京外放的时候,坚守在了这里,等的就是在今天这个他认为朝廷存亡之秋的关键时刻。

  他一口气上了两道奏章。都有点长,更重要的是,言辞竟然表达得非常地彪悍。

  简单归纳一下大意,第一份奏章主要是来批评赵煦授意下的这次殿试考题是相当不妥当的。在苏辙的笔下,宋神宗在位期间,就像汉武帝那样,对外征伐、对内折腾,弄得四方树敌、民不聊生。幸好陛下在登基后的元佑年间进行了补救,这样子才是应该的、正确的。就像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在上位之后废苛政、安天下一般。所以这元佑年间的事情没有错的、没有必要进行修正。

  或许是担心第一份的奏章里的语气过于强硬,苏辙又上的第二份奏章里,则是稍稍缓和了一点语气,他指出:即使陛下您想改变一些国政方向,那也不应该把想法出在殿试的考场上,而是应该把问题交给我们这些执政们,包括可以拿到朝堂之上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才是正确的决策方法啊。

  苏辙最头痛的就是李清臣这次悄声无息玩的这一出,他深信,这恰恰说明新党在朝堂上的力量还不强大,旧党的势力犹存,对于任何意图改变国政方向的企图,还是应该能实现有效的扼制。

  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辩论能力依旧拥有着绝对的信心,新党那头,即使是章扒皮亲自出场,他也完全不会怯场。

  赵煦看了这两份奏章便笑了,他提笔在第二份奏章上批示:明日大朝会,堂议!

  这是赵煦亲政以来难得的大朝会,这更是皇上难得地正面面对执政大臣的质疑与劝谏,在群臣的众视睽睽之下,苏辙迈着必胜的步伐行至殿堂正中,行礼、深呼吸、聚中气,方道:

  “老臣有本启奏!”

  “你的本子朕看过了。”赵煦却罕见地出言打断了苏辙的发言,竟率先质问道:“你为何将先帝比作汉武帝?”

  嗯?不对,这不是让自己辩论的脚本,这是对自己问罪的脚本!

  苏辙的额头开始冒汗,赶紧补救道:“臣是如此作了比方,因为汉武帝是个明君……”

  “错!你的本子里在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还下过罪己诏!这也算是你说的明君吗?”

  多年的朝堂斗争经验让苏辙迅速明白,这件事完了!

  现在的这个形势,就相当于后世我们在讨论一家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科学的问题,你在之前的准备中,把这个模式包含的要点、步骤、细节都烂熟于胸,又套上了若干个管理大师的成熟理论,结合自己认为雄辩天下的口才,正准备登台开战之时。

  却没想到对方突然提出一个质疑:你怎么找了一家有汉奸嫌疑的公司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