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无酒独醒
�三甲啊!”张徕显然有点激动,这应该算是到目前为止的最好成绩了吧!他还下意识地偷眼看了一下同桌的秦刚,虽然没有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特别的反应,但是自己心中的得意与畅快感觉仍然是难以言表的。

  众人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很不错啊,能有三个甲啊,这次诗会的诗魁该是这个人了吧!”

  也有人不以为然:“我听着一般,就算评审给了这么高的分。但是别忘了,还有一半的作品没读呢!”

  “也是,后面说不定还会有四个甲呢!”

  ……

  接下来,又是一篇篇的作品过去,只多了两篇“两甲”作品。

  只是秦刚的作品一直没有读到,张徕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之感也在不住地增长——毕竟是看到了他在最后的时刻上交了作品,到底能否最终得分超得过自己的三甲呢?

  除此之外,评审官员中的林武功也是颇为期待。

  倒是台下的马伦比较淡定,因为对于他来说,自己已经有一个学生张徕暂居第一了,后面的人越来越少,这诗会的前几名彩头是一定拿到,接下来只是看秦刚能否给自己再来一个锦上添花的惊喜了。

  终于,陈主簿打开眼前的一张纸,习惯性扫了一下,顿时就觉眼前一亮,他虽然看到了学生的名字,但是按照规矩还是要先诵读诗词的内容,大家都在等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为《风雨端阳》”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余容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四句念完,在场的有一半人都愣住了。

  林武功凭着直觉就知道,这一定是秦刚所作。

  绝句虽然只有四句,很短,但却比八句的律诗难写。

  前面这些学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未有特别高的分数给出,就是因为他们的诗词,太注重于格式与韵律,也就是所谓的为了写诗而写诗。

  而眼前的这首诗就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起文就是准确地抓住了今天、尤其是刚才的气候突变的那个时刻,并以“风雨端阳”之由起笔。

  所以,它写的不是任何一个其它的端阳,而只是今天的这个特殊的、有着风雨交织的端阳节。

  其次,诗词是用来咏志的,并非只是简单单纯地抒发感情。端阳节纪念屈原大夫,前面也多有学生提到。可是要纪念屈原的什么呢?他们都没提到,甚至未必清楚。

  只有这首诗,却准确地提炼出屈原在投水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悲剧人生特质。

  再者,诗词需要考究作者对于字词句的运用功底,但更需要能有临场激发的托物灵感。第一句的风雨与晦冥的天气,是刚才众人皆有感受。而第三句所提到的余容,正是此时众人从堂中看出去便能见到那丛芍药花的别称。余容(芍药)在笑作者,同时也是在笑我们众人啊!

  最后,又别出心裁地将不喝酒的陶渊明请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伟大人格与内心追求的无限怀念。

  片刻宁静之后,便有数人轻叹“好诗”。主桌上的几名评审官也在彼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