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二十一章 第一波改革全县百姓集体狂……
/>   梁萤走上前,倒也没有隐瞒,回道:“我们是衙门的。”

  许是之前在百姓跟前立过贞节牌坊,听到他们是衙门的,老儿竟然不恐慌,只用好奇的眼神打量众人。

  当地的官兵用方言同他说了几句,老儿心中了然。

  梁萤见他脚上穿着草鞋,说道:“这么冷的天,老人家可莫要受冻了。”

  老儿摆手,对他们的态度戒备又客气,“一把老骨头了,不怕冻。”

  梁萤用随性的态度问起老儿家中的情况。

  老儿皆一一作答。

  说他家中四口人,自家婆娘去世得早,只留下一个独子。

  自家崽近三十才讨得一个媳妇儿,家中有个十岁多的孙子。

  这两日儿子卧病在床,下不了地。

  儿媳妇要照看病人和孩子,地里的活计便是他在打理。

  梁萤好奇问:“这块地可是老丈的自耕地?”

  老儿摆手,“不是,是租来的,我家的地在别的地方。”

  梁萤轻轻“哦”了一声,眺望整片麦田,“都说龙门村的土地肥沃,若是风调雨顺,一亩能产三石粮吗?”

  老儿点头,应道:“若是风调雨顺没受天灾虫害,三石小麦不成问题。”

  一斗十斤,一石十斗,就是一百斤,三石三百斤。

  在这个落后的时代,一亩地能产三百斤小麦就已经是巅峰了。

  这还是在土地肥沃深耕细作没有灾害的情况下,若是贫瘠些的地方,至多两百斤。

  赵雉不明白她问这些做什么,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没有吭声,只静静听着。

  阵阵冷风吹来,梁萤把耳际的碎发捋顺到耳后,问道:“老丈租种别家的耕地,得交多少粮给户主?”

  老儿答道:“得上交七成呢,四成粮食交给户主,三成公粮上交给官府,自个儿能得三成粮。”

  梁萤“啧”了一声,“上交这么多租子,可不容易。”

  提到这茬,老儿打开了话匣子,无奈道:“那可不,可是不租种没得办法。

  “像咱们一家四口的自耕地也不过五亩半,若是分到的田好,给的地就差,光靠地里刨食,哪里养得起家口。

  “养不起家,就得去租种。

  “咱们家租种了十亩地,两个劳力一年到头折腾下来,刨去交出去的租子,抠抠搜搜的精打细算勉强能糊口,要不然日子没法过。”

  梁萤点头,“这日子确实艰难。”

  老儿吐苦水,“除了交赋税,还有徭役要服呢,一丁每年服劳役二十日,男的服劳役,妇人则交绢,绵,若是不愿去的,就缴纳钱银。

  “我们这些地里头刨食的农民,哪来什么钱银可缴纳,只有一身的劳力,做到死,一辈子就算到头了。”

  听到这些,梁萤颇觉感慨,抱着手道:“这些年兵荒马乱的,村里只怕也折了不少人。”

  老儿点头,“前几年隔壁郡的打了过来,咱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