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 好时代 有过曙光(《戏说夏史》,后人……
��火耗,只是从潜规则过了明路,这有什么好吹的?
其实,这就是破窗效应。
当你养不起家,不得不拿火耗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贪污了。既然开始贪了,后面其他地方的灰色收入,拿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
底线一旦跨过,堕落得总是特别快,想刹车都刹不住。
可火耗成为津贴,你有了不菲的收入,又没有贪污,其他可贪可不贪的钱,是不是就会犹豫一下了呢?
大家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良心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成为一脚刹车?
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人们会偷窃,可吃饱喝足,开着奥迪宝马的时候,是不是不一定要开法拉利保时捷?
只要有一个人守住了良心的底线,世界上就少了一个贪官。
当然,仅仅是加工资,不足以扼制贪腐之风。
与之相配套的,必然是严苛的清查。
自养廉银施行起,朝廷对贪腐的审查力度骤然加剧。贪污超过一万两的贪官,抄家处斩是标配。
不夸张地说,杀得人头滚滚,怨声载道,弹劾她残暴不仁的奏疏不是论张,是论袋,一麻袋一麻袋往外扔。
好在当时,祝沝非常生气他们对程丹若的弹劾,否则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程丹若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
她杀了几个大贪官后,退让半步,表示天熙七年之前,既往不咎。
天熙七年就是养廉银正式推行的那年。
此前种种,不再倒查,此后分毫,绝不姑息。
老话是极有道理的,你非说要开一扇门,人家多半不肯,可当你掀了屋顶,再说开扇窗户,大家就愿意考虑考虑了。
但考虑不代表同意,双方来回拉扯数次,不止口水战打得昏天暗地,三司衙门都消极怠工,不肯严查到底,为审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最后“迫不得已”,程丹若给出方案,贪污犯只革职抄家,并三代子孙不可入朝为官,不判死刑,这才勉强与文官团体达成一致。
而整个过程,花费了足足五六年的时间。
期间落马的贪官不胜枚举,双方争斗的事务也多不胜数:军饷、赋税、灾款、新政改革……后来人轻飘飘的几段话,却凝聚了当事人的大量心力。
漫长的拉锯战中,有人支持她,并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查出了惊人的账目,也有人背叛了她,成为流放西北的阶下囚。
有人隐藏在幕后,祝沝身边满是此起彼伏的“谏言”,有人冲锋在前,驾着三匹烈马冲向程丹若的马车,试图杀死她。
这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战斗,也是良心和贪婪的斗争。
但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程丹若和谢玄英始终没有退缩。
假如吏治不能变好,这个国家就不会变好,从海外流入的白银,最终依旧流向贪官污吏的荷包,而不是百姓的餐桌。
然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好在他们胜利了。
十年之后,新任的官员
其实,这就是破窗效应。
当你养不起家,不得不拿火耗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贪污了。既然开始贪了,后面其他地方的灰色收入,拿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
底线一旦跨过,堕落得总是特别快,想刹车都刹不住。
可火耗成为津贴,你有了不菲的收入,又没有贪污,其他可贪可不贪的钱,是不是就会犹豫一下了呢?
大家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良心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成为一脚刹车?
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人们会偷窃,可吃饱喝足,开着奥迪宝马的时候,是不是不一定要开法拉利保时捷?
只要有一个人守住了良心的底线,世界上就少了一个贪官。
当然,仅仅是加工资,不足以扼制贪腐之风。
与之相配套的,必然是严苛的清查。
自养廉银施行起,朝廷对贪腐的审查力度骤然加剧。贪污超过一万两的贪官,抄家处斩是标配。
不夸张地说,杀得人头滚滚,怨声载道,弹劾她残暴不仁的奏疏不是论张,是论袋,一麻袋一麻袋往外扔。
好在当时,祝沝非常生气他们对程丹若的弹劾,否则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程丹若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
她杀了几个大贪官后,退让半步,表示天熙七年之前,既往不咎。
天熙七年就是养廉银正式推行的那年。
此前种种,不再倒查,此后分毫,绝不姑息。
老话是极有道理的,你非说要开一扇门,人家多半不肯,可当你掀了屋顶,再说开扇窗户,大家就愿意考虑考虑了。
但考虑不代表同意,双方来回拉扯数次,不止口水战打得昏天暗地,三司衙门都消极怠工,不肯严查到底,为审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最后“迫不得已”,程丹若给出方案,贪污犯只革职抄家,并三代子孙不可入朝为官,不判死刑,这才勉强与文官团体达成一致。
而整个过程,花费了足足五六年的时间。
期间落马的贪官不胜枚举,双方争斗的事务也多不胜数:军饷、赋税、灾款、新政改革……后来人轻飘飘的几段话,却凝聚了当事人的大量心力。
漫长的拉锯战中,有人支持她,并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查出了惊人的账目,也有人背叛了她,成为流放西北的阶下囚。
有人隐藏在幕后,祝沝身边满是此起彼伏的“谏言”,有人冲锋在前,驾着三匹烈马冲向程丹若的马车,试图杀死她。
这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战斗,也是良心和贪婪的斗争。
但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程丹若和谢玄英始终没有退缩。
假如吏治不能变好,这个国家就不会变好,从海外流入的白银,最终依旧流向贪官污吏的荷包,而不是百姓的餐桌。
然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好在他们胜利了。
十年之后,新任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