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别买哦~不是正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81章。[1]

  《道德经》,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 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2] , 被誉为万经之王。[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书  名

  道德经

  又  名

  老子

  作  者

  老子(李耳)

  创作年代

  春秋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创作背景

  3 历代注本

  4 学术研究

  主题思想

  文学特色

  5 价值影响

  6 历史评价

  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1]

  创作背景

  编辑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