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五章 高考出世
��万举人是根本不够的,大量年纪较大,成熟稳重的秀才也被征召了进去。反正以大明最新的规定,秀才、举人、进士三种功名虽有高下,但并不影响仕途的升迁,若是有能力,就算做到首辅又如何。
这样的规定很是打动了一些屡试不第的秀才,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了官场当中,勤劳刻苦的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就涌现出来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已经做到了县令的位置,他接任的,正是阎应元空出来的郓城县令职位。
而少了这些用时间和阅历堆积学问深度和广度的老秀才,新科秀才们在朱由校这样广泛考试范围下,真的不可能有多少脱颖而出,到时候还得全部挤到类似考察儒家经典的明文科去。
这就和朱由校的想法背道而驰了,更不要说,明文一科录取的人数还有限。
“这的确是个问题啊!”朱由校深思道。
看到皇帝这个表情,徐光启忍不住道,“明年九月就要秋闱了,距今也不过还有十个月的时间,有点短了,怕是举子们没有这个时间学习,倘若是今年上半年就发布公告,他们还有些时间去寻找课本学习。”
这话让朱由校老脸一红,上半年他在归化城时,的确受到了徐光启询问科举的奏折,只是当时牵涉到了土改问题,而且他也要带领大军进bī女真,没有时间去思索这个问题,故而就扣下了奏折,打算安定后在想,但是哪想到,直到他回京后都没想起这个事来。
直到这次徐光启突然问起来,他才拿出来讨论一二,甚至还引来了孙承宗。
朱由校脸皮厚,只是红了下就好了,不过却没有接话,难道要他直接怼道,老子把这个事情忘了。
“那秋闱就不搞分科了,如去年一样,春闱搞吧。”孙承宗考虑了下,也改了自己的建议。
“春闱…….到时候都不知道能有几个来参加的举人,不知道录取的进士够不够填补官员缺口的。”徐光启幽幽道,语气中满是担忧。
不过这也的确如此,除了少数自信的,或者是来体验贡院考试气氛的,大部分举人都不会第一次就参加春闱,而是会等几年,巩固下学问在参加。少了历年积累的举人后,天启五年的春闱到底有多少人来,的确值得担忧,而且,还是以前从未曾有过的分科考试。
这些举人恐怕会停留几年,选好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然后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么想着,徐光启顿时悲观起来。
如今大明官场和以往可不一样,一个地方,需要进士担任的官职极多,都察院好几个都御史的职位,大理寺也是,还有地方官府里五个,地方城防军也需要好多,按照以往一年才三百多个的录取名额,根本不够用。
而更悲哀的是,后年有没有这么多的举人来参加科举都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被徐光启点出来后,登时引起了朱由校的重视。
科举好是好,但是毕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在朱由校如今这大量启用官员的时期,其人才培养速度不够啊。不,不应该是科举不够,而是教育力度不够,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的学子俩参加科举。
“还是学校私塾太少了,读书人太少了,想要扩大录取规模都不行。”朱由校点出了关键点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算今年陛下下旨建设学校,但也�
这样的规定很是打动了一些屡试不第的秀才,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了官场当中,勤劳刻苦的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就涌现出来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已经做到了县令的位置,他接任的,正是阎应元空出来的郓城县令职位。
而少了这些用时间和阅历堆积学问深度和广度的老秀才,新科秀才们在朱由校这样广泛考试范围下,真的不可能有多少脱颖而出,到时候还得全部挤到类似考察儒家经典的明文科去。
这就和朱由校的想法背道而驰了,更不要说,明文一科录取的人数还有限。
“这的确是个问题啊!”朱由校深思道。
看到皇帝这个表情,徐光启忍不住道,“明年九月就要秋闱了,距今也不过还有十个月的时间,有点短了,怕是举子们没有这个时间学习,倘若是今年上半年就发布公告,他们还有些时间去寻找课本学习。”
这话让朱由校老脸一红,上半年他在归化城时,的确受到了徐光启询问科举的奏折,只是当时牵涉到了土改问题,而且他也要带领大军进bī女真,没有时间去思索这个问题,故而就扣下了奏折,打算安定后在想,但是哪想到,直到他回京后都没想起这个事来。
直到这次徐光启突然问起来,他才拿出来讨论一二,甚至还引来了孙承宗。
朱由校脸皮厚,只是红了下就好了,不过却没有接话,难道要他直接怼道,老子把这个事情忘了。
“那秋闱就不搞分科了,如去年一样,春闱搞吧。”孙承宗考虑了下,也改了自己的建议。
“春闱…….到时候都不知道能有几个来参加的举人,不知道录取的进士够不够填补官员缺口的。”徐光启幽幽道,语气中满是担忧。
不过这也的确如此,除了少数自信的,或者是来体验贡院考试气氛的,大部分举人都不会第一次就参加春闱,而是会等几年,巩固下学问在参加。少了历年积累的举人后,天启五年的春闱到底有多少人来,的确值得担忧,而且,还是以前从未曾有过的分科考试。
这些举人恐怕会停留几年,选好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然后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么想着,徐光启顿时悲观起来。
如今大明官场和以往可不一样,一个地方,需要进士担任的官职极多,都察院好几个都御史的职位,大理寺也是,还有地方官府里五个,地方城防军也需要好多,按照以往一年才三百多个的录取名额,根本不够用。
而更悲哀的是,后年有没有这么多的举人来参加科举都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被徐光启点出来后,登时引起了朱由校的重视。
科举好是好,但是毕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在朱由校如今这大量启用官员的时期,其人才培养速度不够啊。不,不应该是科举不够,而是教育力度不够,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的学子俩参加科举。
“还是学校私塾太少了,读书人太少了,想要扩大录取规模都不行。”朱由校点出了关键点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算今年陛下下旨建设学校,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