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20)
条约,自由竞争之下,工业革命前他们的商品都无法进入印度,现在就更不可能了。

  印度人进口的主要是机械产品,主要是大燕帝国和宋国提供。

  在印度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工业生产超过农业成为最大经济部门之后,大燕帝国建立的关税体系,已经容纳了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人口。其中高丽、日本都已经是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国家,西辽人口也达到了三千万。印度人口三亿多,大燕帝国则有六亿人口,东洲汉国和南洲宋国人口也都奔向了一亿五千万,关税同盟的工业化人口高达十亿。

  人类世界,首次开始在一个十亿规模的基础上爆发协作分工效应,经济不增长才怪了。

  但欧洲国家大都拒绝加入关税条约,主要障碍是英法两国,两国很希望出口,但不希望进口,尤其是法国,不希望别国商品进入他们的殖民地,提出法国本土可以降低税率,本土有庞大工业体系自保,但殖民地没有,殖民地是他们本土的保留地。

  德意志帝国则根本没被邀请,不把债务还了,把非法没收的外国财产归还,他们是不可能被外界接受的。

  就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走上正轨,欧洲随着法国的恢复,也开始步入增长的情况下,战争再次爆发。

  这一次,是德意志帝国入侵了东欧。入侵的理由还是民族问题,因为斯拉夫人破坏德意志人族群。

  情况也属实,因为基辅罗斯帝国也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在种族仇杀中建立起来的,极其排外,跟德意志帝国是一丘之貉。在基辅罗斯帝国西部,一些躲过仇杀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存活下来,但长期被排挤。

  在过去的波兰、波西米亚和基辅罗斯之间,有一个叫做鲁塞尼亚的公国,生活着波兰、德意志和斯拉夫人。经过多次清洗之后,斯拉夫人占主要比例,但波兰和德意志人相加达到四成左右。

  这里经常会有民族冲突,终于再一次激烈的族群械斗之后,德意志帝国出兵了,要求将德意志和波兰聚居区割让给德意志帝国,遭到了基辅罗斯帝国的拒绝,战争就此爆发。

  但真正的原因,则是方方面面的。经济冲突是主要愿意之一,德意志帝国这几年工业恢复的不错,技术和产量同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海外市场还不如以前。农业则持续凋敝,不得不进口大量农产品,而东欧是主要进口地。可是德意志帝国进口了大量基辅罗斯帝国农产品,基辅罗斯帝国却不从德意志进口工业品。

  德意志帝国一直希望跟基辅罗斯帝国签订排他性贸易条约,要求对方进口自己的工业品,而德意志帝国则大量进口对方的农产品。但基辅罗斯帝国不接受,他们向德意志帝国出口农产品换来的外汇,转手从法国进口拖拉机,基辅罗斯帝国农业生产越来越机械化,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大量斯拉夫企业家在高关税保护下,建立起了棉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丰富的资源还能大量向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煤铁资源的法国出口。

  英国则大量向基辅罗斯帝国输出资本,该国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中,英国资本占了一半。

  军事上,基辅罗斯帝国也跟英国同盟,并且跟法国走的很近,只是法国不想再次战争,所以法兰西帝国如今执行的是不结盟主义。

  因为欧洲的法国不参与任何军事同盟,导致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独霸一方,跟南欧大量小国签订了带有保护性质的条约,塞尔维亚、波斯尼亚这些国家都依附于德意志帝国,是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