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20)
公司参与,大燕帝国海外运输连本国内部贸易都难以维持。另外大燕帝国还在向宋国主要商品征税,包括优势的冶金业和造船业,借此保护了本国工业。

  东洲汉国则不接受这些霸王条款,大燕帝国向东洲钢铁征收超额关税,他们就向大燕帝国机电产品征收同等关税,两国贸易战让双方再次回到以前的状态,只有少量奢侈品和高价值产品能付得起关税,其他商品不是被第三国抢占市场,就是被替代品取代。

  宋国之后,大燕帝国也再次恢复增长。因为大燕帝国拥有最广阔的经济腹地,除了本国庞大的市场之外,还控制着海外的印度、三佛齐、蒲甘王朝、高棉帝国等经济体,向这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渐渐度过了经济危机。

  大燕帝国危机结束之后,许多国家也就跟着恢复了生机。虽然他们还是无法进入大燕帝国广袤的市场,但是无形的资本却不会受关税影响。许多国家可以再次从大燕帝国市场上借道廉价资金了,对于一些后发国家来说,发展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对大燕帝国来说,这其实是资本输出和金融服务业,来自海外的资本盈余和服务收益,已经远超商品出口。金融集团长期游说下,政府也觉得本国经济应该能承担一定数量的海外商品冲击,恢复贸易对谁都有好处。

  大燕帝国开始着手组建一个新的关税同盟,首先跟宋国和汉国协商,这是大燕帝国最无法忽视的海外经济势力。

  大宋做出最大让步,全面免除其他两国进口关税。大燕帝国和东洲汉国则有所保留,都有权力对本国工业进行保护,但规定税率都不能超过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税率,一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自由贸易的标准。因此三国贸易再次启动,各国工业普遍增长,只是对经济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此时三国已经普遍进入了服务业时代,工业重要性对各国经济都已经降低了。而服务业,在之前就保持的较为畅通,金融和航运收到的打击并不大。

  三国逐步增长,许多小国开始受益。因为一些国家也被邀请加入关税条约,对外贸易对东亚三大帝国这种上亿人口规模的发达经济体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但对一些小国影响极大,因为大国几乎没怎么增加的出口量,对一些小国来说可能就是翻番的概念。

  高丽、倭国迅速恢复,并快速扩张起来。西辽帝国也通过出口石油,经济开始强劲增长。

  印度黑女真帝国的工业化也步入了快车道。这个国家,前些年经历了一场大范围农民起义,皇帝一度出逃。在大燕帝国的支持下,才没有像以前的伽色尼帝国、奴隶帝国一样改朝换代。

  这个国家的工业,在欧战期间也大幅增长,棉纺织工业等优势工业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了工业化。其他产业也发展起来。但内部凝聚力依然松散,回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几大宗教和十几个派系,以及数以百计的语言和民族,将内部割裂成许多不同认同的团体。

  这些宗教相互竞争中不断发展,也出现了适应现代文明的改革。还因为跟大燕帝国接触,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这些宗教都从事金融业,是印度金融业的主力军。在社会中下层,这些宗教起到的组织力,比政府更大。

  步履蹒跚的印度快速发展,对世界增长贡献意义很大。而且如今他们也能够自保,拥有了新式武器和军队,现代武器抹平了个人作用,人力优势变得更重要,印度政府有勇气向英法说不,所以欧战期间,他们大幅度提高了关税,保护本国工业。战后,英法也无法重新迫使印度签订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