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钟吕丹道概述
�运行规律,从而推动了天文、历法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天道以明人事”,形成了以《书经》为主体的人文思想。以治水为标志,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顺天理以应自然,依天道以合人道的特性和气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为标志,呈现出中华民族从追求尚崇天地神灵的精神境界,开始逐渐步入创造平凡务实的物质生活,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人文文化。

  继尧、舜、禹之后,为夏、商、周三代。夏朝继承了上古以来以“先天八卦”为核心的天文和历法,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的原则,配合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人文思想,形成了崇尚朴实的夏朝文化特点。商朝时期,商汤一改夏朝文化朴实无华的形态,更偏重于“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发展。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了阴阳合历、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的纪旬法;在算术数学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多位数也已经能记到四位,并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能绘制一些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在医药方面,由于巫医不分,巫既主持占卜祭祀,也兼给人治病,或者祈祷病愈,或者用药物治疗,或者用针灸按摩等等;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种疾病的症状、反应及治疗方法;在社会人文方面,整个社会崇尚天道,原始宗教大兴,从而形成了以神道设教、崇信鬼神的社会风气。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继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础上,融会三代以来的自然学科、人文文化和殷商天道鬼神的思想,总结了兴周灭商的历史进程和成败因由,由文王重定八卦卦序和卦辞,创立了“后天八卦”,由武王确定了爻辞,形成了《周易》,陈述依天道而行人事之理,并完成了周代礼、乐、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系。西周集上古以来所有文化之大成,使中华民族在追求精神境界和物质生活方面达到了平衡,从此形成了稳定的中国古代文明文化体系的内核。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秉承的文化渊源各有侧重,在交流中取舍不一,加上环境、民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所形成的文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从而孕育出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随着周朝的衰落,诸子百家纷涌而起,各述救世治国之道,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尽管当时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核心却不离由上古流传下来的自然学术思想和社会人文思想,都是在上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所侧重的某一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扩延,都只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鲁国延续着西周文化,是当时最为发达的文明社会,其人文思想和文学水准都凌驾于各诸侯之上。孔子生在鲁国,由衷地钦佩周公,全盘接受了周公的人文思想和鲁国的文学造诣。他又是殷人的后裔,潜意识中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孔子见多识广,博学众术,综罗诸方,著作“六艺”,把当时的人文思想推上了顶峰,并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集上古“先天八卦”和《周易》后天八卦之大成,完成了“十易”,始称《易经》。《易经》是经中之经。

  1周易的本象

  《周易》是观自然之象,以卦示象,以辞释象,以数运象,依太极之象概其全貌,演阴阳之仪交变法则,遵三才之道不误人生,揭示天地万物的形态、生化、变通及其玄机妙理的经典。

  ——《周易》之象,即宇宙之象,就是宇宙间的能量以不同形质存在、分布和变化的形态。古人认为,在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即含有物质的能量流,并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