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革兰阴性发酵菌
�氏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平板中心贴30mgfox纸片,以刀片均匀蘸取受试菌,在距fox纸片边缘3mm处与纸片直径平行垂直将灭菌刀片插入琼脂,轻轻抽出刀片,使琼脂自然闭合,置35c孵育过夜。若切割线外的抑菌圈缩小即为阳性,提示产ampc酶,反之为阴性。

  (3)金属酶的检测:纸片协同试验,0.5麦氏单位待测菌菌液均匀涂布m-h琼脂平板,中间贴10mgimp和30mgcaz纸片,距纸片15~25cm处贴一空白纸片,加2~3ml2-巯基乙醇原液。 35c培养过夜,如靠近2-巯基乙醇侧imp和caz抑菌环有扩大者为产金属酶菌株。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埃希菌属包括5个种,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重要。它们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茵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某些特殊菌株致病性强,能直接导致肠道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发生定位转移时可造成感染,以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埃希菌属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食物和饮料的卫生学标准。所致疾病可分两类:

  1.肠道外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菌种,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肺炎、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术后创口感染,以及新生儿的脑膜炎等,属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有时与类杆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产生的脓液黏稠,有粪臭味。

  2.肠道内感染:主要为腹泻。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5组:

  (1)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经粪一口感染,由质粒介导产生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而引起腹泻,不侵犯肠黏膜上皮。导致恶心、腹痛、低热以及急性发作类似霍乱的严重腹泻,也可为轻度水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epec多不产生肠毒素(某些菌株产生类志贺毒素),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大量繁殖形成微菌落,导致肠黏膜的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而造成严重腹泻。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粪便常为黏液性但无血液。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相对较少见,引发的肠炎不像大多数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炎而类似与志贺菌,该菌不产生肠毒素,死亡后产生内毒素,导致肠黏膜上皮发生炎症或溃疡。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痢疾样症状。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重,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多为水源性或食源性感染,其代表血清型为o157:h7,所有血便患者均应常规作o157:h7的培养,在发病季节有指征的患者其粪便检查应包括o157:h7培养。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出血性肠炎最多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继而有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血性粪便,低热或不发热,粪便中无炎性排出物。引起出血性肠炎的e—hec还有其他血清型,如o1o4:h21、o26:h11、o48:h2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包括3个症状: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主要病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症状包括: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