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大周王朝】
��,亲自登上城楼巡视,却猛然发现城下宋军旌旗招展。营盘密布,显然已在此安营多时了。

  李煜顿时大惊。急忙召人询问,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被他寄予厚望的皇甫继勋,居然是个比他还要彻底的投降主义者。

  李煜所奉行的投降主义,是建立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可以给宋朝称臣纳贡,但是关起门来仍是一个国家的小皇帝。而皇甫继勋则不然,他所主张的却是彻底投降。

  皇甫继勋是南唐大将皇甫晖之子。皇甫晖此前曾经介绍过,也是一个相当强悍的人物,后唐同光四年那场兵变就是由他首倡的,李存勖因这场兵变而死,李嗣源则是因这场兵变而当上的皇帝,可见皇甫晖在五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皇甫晖在后周显德三年败死在赵匡胤之手,所以按理说皇甫继勋和北宋是有杀父之仇的,可是他对此毫不在意,不但不思为父报仇,反而一门心思地想向宋军投降。

  自从开战以来,就多次对手下说道:“北军强劲,谁能敌之?”每次听说唐军战败,他就会面露喜色地对人说道:“吾固知其不胜也。”最可气的,是自从宋军围困金陵以来,他手下的将官有数次想组织敢死队出城劫营,皇甫继勋不但不批准,反而把这些将领绑起来施以鞭刑,所以南唐的兵将们无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李煜自幼就崇信佛教,心地非常善良,再加上又在宫里闭关进修了半年,对人就更是格外地宽容。然而即便这样,当他听到皇甫继勋的投降事迹后,仍然被气得无法自持,当即传令将他拿下斩首。皇甫继勋是在军中激起公愤的人,李煜的旨意刚一传出,就被众军士一拥而上,割成碎段。

  李煜斩皇甫继勋后,急召屯兵湖口的朱全赟赴金陵勤王,然而此时战机已失,朱全赟生怕出兵之后会被宋军端掉老窝,所以尽管拥兵十万,也不敢奉召,便向李煜推脱称自己镇守的是湖口重地,一旦自己率军回援,宋军免不了会趁虚而入,那样不但解不了金陵之围,恐怕连湖口都要丢失,局势将更加糜烂。

  然后又传书给南都留守柴克贞,要他从南昌出兵,先替自己把湖口看住,自己才能率军赴金陵勤王。

  朱全赟敷衍李煜,柴克贞也敷衍他,而且理由更加干脆——回信称自己有病。不过朱全赟也不着急,又把皮球踢到李煜那里,称既然柴克贞不能来湖口,自己也去不了金陵,实在是爱莫能助,其后任凭李煜百般催促,朱全赟就是不动。

  转眼之间就到了九月,金陵的形势更加危急,李煜无奈之下只好命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出使大梁,想让他劝说赵匡胤退兵。

  徐铉是江南著名文士,道德文章都是第一流的,而李煜本人也是一代文坛巨臂,所以一直以来都跟徐铉惺惺相惜,私交非常好,可以说这两个人是那种“名为君臣,实为挚友”的关系。

  值此国难当头,李煜万不得已将他派往大梁,心中十分不忍,不由又泛起妇人之仁,对他说道:“爱卿放心去吧!你走之后,朕便传旨湖口兵暂行。”

  徐铉大吃一惊道:“臣此行未必有济,金陵全仗湖口援兵,陛下奈何止之?”李煜说道:“爱卿为求和而赴大梁,朕如果再召援兵,恐怕爱卿或有不测。”徐铉长叹一声道:“国事如此,陛下当置臣于度外耳!”李煜闻言大泣,默然在纸上写下奏对题目,交给徐铉带走,又派人出城请曹彬给与放行。

  当年十月,徐铉一行在宋军的护卫下来到大梁,奏请觐见赵匡胤。徐铉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