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大周王朝】
援,恐亦不得其力。今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方为上计!”这就是建议李筠抢在北宋出兵之前。先行占据虎牢关,伺机夺取洛阳。造出一定的声势,其后再图发展。

  这个计策不能说是十拿九稳,但却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然而李筠却并不肯听信,反而说道:“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名为君臣,义同手足。禁军之士,都属我旧日袍泽,闻我起事,必定临阵倒戈,又何患大事不成?”可见他盲目乐观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四月十七日,李筠造反的消息就传到了大梁。这件事情对赵匡胤来讲,刚登基就有人造反,当然不能算是件好事。但反过来看,又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这是因为自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尾大不掉之势日益明显,往往不肯服从中央的管理。如果赶上强势一点的皇帝,这些藩镇多少能收敛一些。如果皇帝软弱,搞不好还要受藩镇的管理。

  这种现象贯穿了整个残唐五代,到北宋开国时也没能有多少改变,赵匡胤是个靠兵变起家的皇帝,国内肯定会有大量的藩镇不肯服气,所以他也很需要借用一次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以便杀一儆百,那么李筠的这次反叛,就正好给赵匡胤创造出一个杀鸡给猴看的机会。

  所以说这件事对于赵匡胤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还是在于他是否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赵匡胤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仅仅两天之后,赵匡胤便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先头部队北上迎敌。

  而与此同时,北汉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反应,这是由于李筠在攻夺了泽州之后,立即遣使向北汉主刘承钧求援,要他倾举国之兵南征北宋,由自己作为前军向导。刘承钧闻讯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立即在晋阳大阅马步三军,准备出兵与李筠合势。

  然而尽管刘承钧的心气很高,可他的臣下们却并不和他一样乐观,北汉的左仆射赵华就奉劝他道:“李筠轻率起事,根本就没有成功的机会,陛下就算为他扫境筹兵,也不见得就能取得胜利。我看还不如消停点,守好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得了。”刘承钧听完很不高兴,根本就不予考虑,立即率大军倾巢而出,开赴潞州。

  数日后,刘承钧来到了太平驿(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南),此处已距潞州不远,李筠闻讯后便亲率文武官员前往迎见,这也就是等于正式承认了刘承钧对他的领导权。

  刘承钧对李筠也很看重,特许李筠在晋见及呈递奏章时不写姓名,并赐其座位在北汉宰相卫融之上,也算是给李筠加了殊礼。本来这两人都对对方抱以很高的期望,而且对这次合作又都很心诚,但等他们真见了面后,却还是发生了不愉快。

  这次不愉快的起因是由于李筠看到刘承钧所带的部队人数既少,士气又不高,心里大失所望。

  于是就对刘承钧发起牢骚,又说自己本来是后周的忠臣,这次是逼不得已才被迫造反,实在是辜负了先主的厚恩,言下之意就是说自己是没有办法才投靠的北汉。这样一来,刘承钧又大为不满,所以在李筠告辞时,便派北汉宣徽使卢赞随李筠南下,去做他的监军。

  可这一下又使李筠更为不满,对卢赞带答不理,两人关系搞得非常僵。刘承钧听说此事后,只得又把宰相卫融派去调解,可仍然是无济于事。未曾与宋军交战,李筠与北汉的合作就出现了裂痕,这也预示着他这次造反行为不会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