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大周王朝】
�然而李筠自从听说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在精神上就受到了很强烈地刺激,主要临床表现为冒失、暴躁、焦虑不安,有典型的内分泌失调症状。
这里一方面可能由于李筠对后周确实很有感情,觉得自己受恩深重,如果就这样归顺了赵匡胤,死后见了郭威和柴荣难免有点不好意思。而另一方面,李筠是成名多年的大人物,他在后汉年间就已经独当一面了,那时赵匡胤不过就是郭威帐下的一个大头兵,地位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可几年工夫下来,赵匡胤一路扶摇直上,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个变化又实在让李筠接受不了。所以李筠在见到北汉的使者后,不顾众将的非议,一意孤行,将此事一口答应下来。而且为了这次造反计划的顺利实施,竟然真本着舍不得老婆套不到流氓的精神,把长子李守节派往京师察看动静。
然而到李守节入京之时,李筠准备联合北汉造反的消息已是尽人皆知,所以赵匡胤一见到李守节便揶揄道:“皇太子,你怎么来这里了,着急入住兴圣宫吗?”
李守节听完之后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跪倒在地,辨道:“陛下何处此言?我们父子一向忠心耿耿,这一定是有小人的构陷。”
赵匡胤说道:“你们的事我都已经知道,你就不要再分辨了。我听说你曾多次劝告李筠不要造反,可他不听,这次把你派来也不过是想借我的手杀掉你。但我不杀你,你回去告诉李筠,就说是我说的,我没当皇帝之前,他想怎么样我都不拦着他,可今天我已经当上了皇帝,他就不能稍微让着我一点吗?造反的事,叫他想清楚再去做。”说着竟然把李守节放了回去。
古时造反是个诛九族的罪过,按理说赵匡胤既然对李筠造反的意图掌握得一清二楚,那么李守节也就只有是死路一条了。
所以到这个时候,就连李守节也搞不清赵匡胤为什么会放过自己。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哪还敢再在大梁久留,立即连夜返回潞州向李筠复命。
李筠已是铁心要造反的人,所以在儿子回来之后,立即缉捕昭义监军周光逊送往北汉,同时传檄天下,以讨伐赵匡胤夺权篡位之名起兵造反,紧接着就发兵攻袭了泽州,格杀泽州刺史张福,昭义之战正式打响。
李筠就这么反了。不过他这次造反有好几处先天不足。第一是准备不够充分,有过相同经历的朋友们都知道,造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策划到筹备、运作,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即便是这样都不一定能收到尾款,更何况李筠是靠拍脑门做出的决定,这显然在专业性上就有很大的欠缺。
第二,昭义军虽说是国内的一个重要军镇,但跟强大的北宋王朝比较起来,还相差甚远,单凭一己之力,绝对不能与之抗衡。而李筠引进的外援北汉。又是自己的世仇,感情基础薄弱,虽然双方因暂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但也免不了又会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第三,人心不能归附。
造反是件成王败寇的大事,虽说五代的将士们一直对这项政治运动有着特殊的偏好,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让人看见点希望,而李筠在造反前的表现又恰恰让人觉得很失望,这就使手下人觉得跟着他造反只有死路一条,就连他的亲生儿子李守节都表示明确反对。别人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李筠这个人还真是有点犟脾气,尽管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仍执意造反。而且对造反前景的估计还很乐观。攻夺泽州之后,李筠的从事闾丘仲卿向他建议道:“大帅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
这里一方面可能由于李筠对后周确实很有感情,觉得自己受恩深重,如果就这样归顺了赵匡胤,死后见了郭威和柴荣难免有点不好意思。而另一方面,李筠是成名多年的大人物,他在后汉年间就已经独当一面了,那时赵匡胤不过就是郭威帐下的一个大头兵,地位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可几年工夫下来,赵匡胤一路扶摇直上,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个变化又实在让李筠接受不了。所以李筠在见到北汉的使者后,不顾众将的非议,一意孤行,将此事一口答应下来。而且为了这次造反计划的顺利实施,竟然真本着舍不得老婆套不到流氓的精神,把长子李守节派往京师察看动静。
然而到李守节入京之时,李筠准备联合北汉造反的消息已是尽人皆知,所以赵匡胤一见到李守节便揶揄道:“皇太子,你怎么来这里了,着急入住兴圣宫吗?”
李守节听完之后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跪倒在地,辨道:“陛下何处此言?我们父子一向忠心耿耿,这一定是有小人的构陷。”
赵匡胤说道:“你们的事我都已经知道,你就不要再分辨了。我听说你曾多次劝告李筠不要造反,可他不听,这次把你派来也不过是想借我的手杀掉你。但我不杀你,你回去告诉李筠,就说是我说的,我没当皇帝之前,他想怎么样我都不拦着他,可今天我已经当上了皇帝,他就不能稍微让着我一点吗?造反的事,叫他想清楚再去做。”说着竟然把李守节放了回去。
古时造反是个诛九族的罪过,按理说赵匡胤既然对李筠造反的意图掌握得一清二楚,那么李守节也就只有是死路一条了。
所以到这个时候,就连李守节也搞不清赵匡胤为什么会放过自己。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哪还敢再在大梁久留,立即连夜返回潞州向李筠复命。
李筠已是铁心要造反的人,所以在儿子回来之后,立即缉捕昭义监军周光逊送往北汉,同时传檄天下,以讨伐赵匡胤夺权篡位之名起兵造反,紧接着就发兵攻袭了泽州,格杀泽州刺史张福,昭义之战正式打响。
李筠就这么反了。不过他这次造反有好几处先天不足。第一是准备不够充分,有过相同经历的朋友们都知道,造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策划到筹备、运作,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即便是这样都不一定能收到尾款,更何况李筠是靠拍脑门做出的决定,这显然在专业性上就有很大的欠缺。
第二,昭义军虽说是国内的一个重要军镇,但跟强大的北宋王朝比较起来,还相差甚远,单凭一己之力,绝对不能与之抗衡。而李筠引进的外援北汉。又是自己的世仇,感情基础薄弱,虽然双方因暂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但也免不了又会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第三,人心不能归附。
造反是件成王败寇的大事,虽说五代的将士们一直对这项政治运动有着特殊的偏好,但这么大的事情总要让人看见点希望,而李筠在造反前的表现又恰恰让人觉得很失望,这就使手下人觉得跟着他造反只有死路一条,就连他的亲生儿子李守节都表示明确反对。别人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李筠这个人还真是有点犟脾气,尽管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仍执意造反。而且对造反前景的估计还很乐观。攻夺泽州之后,李筠的从事闾丘仲卿向他建议道:“大帅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