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大周王朝】
��时间。
南唐在短短的几年间,分别向南方两个邻国闽和楚先后开战。机会都非常好,可是战果却一团糟。
不但没能占到便宜,反而是损兵折将,同时因为连年用兵,把李昪留下的那点家底败得一干二净,不得已只得向国内百姓增加税赋,又有大量官员趁机大搞贪污腐败。
李璟为人宽厚,反腐的力度也不强,官员们对他没有顾忌,便开始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把李昪留下的那股清廉之风彻底断送。
国内百姓对此也是极度不满,各方面的矛盾都因这两次战事的失利而激化起来。
到这个时候,李璟才想起来父亲临终时对他说过的话,叫他要“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
李璟回想起来十分懊悔,这时有人劝他:“愿陛下今后数十年不要再动兵戈,或许国家可以小康。”李璟立刻就说道:“岂止数十年?
朕这一辈子都不想用兵了。”然而,就在湖南事件结束一年多后,后周太祖郭威就去世了,雄心勃勃地周世宗柴荣当上了皇帝,这样就是李璟想不动兵,也是不可能做到了。
南唐和后周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当年郭威率兵赴关中讨伐三镇之叛时(详见五代风云卷),李璟就曾经派兵干涉过。
后来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李璟又派兵在南线策应。这两次南唐出兵的规模虽小,但都属于那种趁火打劫型的,性质还是比较恶劣,所以也让后周方面觉得十分反感。
但这两次交恶,还不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真正造成两国间必有一战的根本原因,是缘于他们在当时政治版图中的特殊地位。
后周做为中原大国,一向以中原正朔自居,有一统天下的主观意愿。
而南唐做为南方第一大国、天下第二强国,同时又一向是以李唐的正统传人自居,也有恢复本朝宗社的强烈愿望。
这两国辖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几乎又是一个南北朝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交战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王朴在《平边策》中,也是把南唐定为了首要的敌人,并指出了战胜南唐的具体手段。
他认为,南唐地域辽阔,在长江的南北两岸,以及淮河的南岸都占有大量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家又比较富庶,很难将其一次性地彻底消灭掉,所以应该利用两国拥有大段边界这一特点,不段发兵对其骚扰。
南人柔弱,只要周军一出动,南唐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南唐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把它彻底消灭掉。
看得出来。王朴提出得这个战略构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在这个时候,周军的作战能力要明显强于唐军。所以后周只要是派兵进入南唐,南唐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地进行防御。不然就无法对抗周军的进攻。但这样一来,又会大量消耗本国的国力,怎么都是被动。这对于后周来说,确实是个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绝佳策略,所以它也成为了柴荣对南唐用兵的基本策略。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初一,柴荣正式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并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为副部署,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领,出兵攻打南唐
南唐在短短的几年间,分别向南方两个邻国闽和楚先后开战。机会都非常好,可是战果却一团糟。
不但没能占到便宜,反而是损兵折将,同时因为连年用兵,把李昪留下的那点家底败得一干二净,不得已只得向国内百姓增加税赋,又有大量官员趁机大搞贪污腐败。
李璟为人宽厚,反腐的力度也不强,官员们对他没有顾忌,便开始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把李昪留下的那股清廉之风彻底断送。
国内百姓对此也是极度不满,各方面的矛盾都因这两次战事的失利而激化起来。
到这个时候,李璟才想起来父亲临终时对他说过的话,叫他要“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
李璟回想起来十分懊悔,这时有人劝他:“愿陛下今后数十年不要再动兵戈,或许国家可以小康。”李璟立刻就说道:“岂止数十年?
朕这一辈子都不想用兵了。”然而,就在湖南事件结束一年多后,后周太祖郭威就去世了,雄心勃勃地周世宗柴荣当上了皇帝,这样就是李璟想不动兵,也是不可能做到了。
南唐和后周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当年郭威率兵赴关中讨伐三镇之叛时(详见五代风云卷),李璟就曾经派兵干涉过。
后来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李璟又派兵在南线策应。这两次南唐出兵的规模虽小,但都属于那种趁火打劫型的,性质还是比较恶劣,所以也让后周方面觉得十分反感。
但这两次交恶,还不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真正造成两国间必有一战的根本原因,是缘于他们在当时政治版图中的特殊地位。
后周做为中原大国,一向以中原正朔自居,有一统天下的主观意愿。
而南唐做为南方第一大国、天下第二强国,同时又一向是以李唐的正统传人自居,也有恢复本朝宗社的强烈愿望。
这两国辖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几乎又是一个南北朝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交战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王朴在《平边策》中,也是把南唐定为了首要的敌人,并指出了战胜南唐的具体手段。
他认为,南唐地域辽阔,在长江的南北两岸,以及淮河的南岸都占有大量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家又比较富庶,很难将其一次性地彻底消灭掉,所以应该利用两国拥有大段边界这一特点,不段发兵对其骚扰。
南人柔弱,只要周军一出动,南唐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南唐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把它彻底消灭掉。
看得出来。王朴提出得这个战略构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在这个时候,周军的作战能力要明显强于唐军。所以后周只要是派兵进入南唐,南唐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地进行防御。不然就无法对抗周军的进攻。但这样一来,又会大量消耗本国的国力,怎么都是被动。这对于后周来说,确实是个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绝佳策略,所以它也成为了柴荣对南唐用兵的基本策略。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初一,柴荣正式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并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为副部署,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领,出兵攻打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