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大周帝国】
�身亡。这一来,使李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吴国之内的头号实权人物,他本来就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轻轻松松就把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接着又把徐温那些头衔全部加到了自己头上。其后,李昪又留自己的儿子李景通(即中主李璟)守广陵,自己则移师坐镇金陵,这就跟徐温当年的情况一模一样了。
不过李昪和徐温有一点不同,徐温是真心甘当五代活曹操。杨隆演去世时,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劝他说道:“当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这就是鼓动徐温篡位。
徐温听罢,立刻厉声说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诛张颢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别说先大使(指杨行密)还有儿子,即便没有,就是女儿,我也要立她为王,胆敢妄言者斩。”
其实以此时徐温的实力,若是想将杨家人赶下台去,由自己称王称帝,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终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吴国大权之后,显然还是有继续进步的想法。
徐温死后不久,李昪就给杨溥加了一个睿圣文明光孝皇帝的尊号,自己以中书令都督内外军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给自己加官号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
但他这些官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已经是顶级的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说起来还绕口。
于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这些官统统辞了,开大元帅府,置僚属,自建了一套领导班子,接着又加九锡、备殊礼,并以升、润、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大张旗鼓地拉开篡位的架势,然后在金陵眼巴巴地等着杨溥主动让位。
然而这些年来,杨溥从来就没有掌过权,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轮不到他来做主,所以反应非常迟钝,根本就看不出李昪这一套是什么意思,反正他要求什么,杨溥就答应什么,从没有半点违拗,可就是不主动让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赶杨溥下台,给自己留下一个迫君篡位的坏名声,所以两个人就这么耗起来了。
到了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已经49岁了,自己觉得年事已高。生怕自己当不上皇帝就死了,只好派人去广陵暗示杨溥将皇位让给自己。杨溥听完立刻同意。马上派人去金陵传旨要将皇位让给李昪。
之后的剧情就很老套了,李昪拒不接受,把来使给打发回去,杨溥又坚决要让,再把人给派回来,李昪还是不肯接受,再一次把人打发回去,就这么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李昪没有能够推辞得了。只好在万般无奈之下,很勉强地接受了皇位。
南吴天祚三年十月五日,李昪在金陵正式登基,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唐了。这个时候,李昪的名字还是徐知诰,所以到了第二年,朝臣们又奏请他改回李姓。李昪也没有异议。
但李昪的出身卑微,谁也不知道他这个李姓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南唐的群臣们就开始群策群力,经过认真分析。多方求证,终于给他找到了祖宗,把他确定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这个还是蛮光彩的,李昪也很高兴。
但是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最初他想叫李昂,但刚说出去就让人给否了。因为唐文宗也叫李昂。李昪又想叫李晃,“晃”这个字也不错,上日下光,看着也气派,但又有人说这是朱温用过的贼名。
李昪听完只好作罢,又给自己起名叫李坦,因为“坦”也很好,有土有日,非常吉利,可
不过李昪和徐温有一点不同,徐温是真心甘当五代活曹操。杨隆演去世时,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劝他说道:“当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这就是鼓动徐温篡位。
徐温听罢,立刻厉声说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诛张颢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别说先大使(指杨行密)还有儿子,即便没有,就是女儿,我也要立她为王,胆敢妄言者斩。”
其实以此时徐温的实力,若是想将杨家人赶下台去,由自己称王称帝,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终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吴国大权之后,显然还是有继续进步的想法。
徐温死后不久,李昪就给杨溥加了一个睿圣文明光孝皇帝的尊号,自己以中书令都督内外军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给自己加官号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
但他这些官号随便拿出一个来,就已经是顶级的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说起来还绕口。
于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这些官统统辞了,开大元帅府,置僚属,自建了一套领导班子,接着又加九锡、备殊礼,并以升、润、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大张旗鼓地拉开篡位的架势,然后在金陵眼巴巴地等着杨溥主动让位。
然而这些年来,杨溥从来就没有掌过权,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轮不到他来做主,所以反应非常迟钝,根本就看不出李昪这一套是什么意思,反正他要求什么,杨溥就答应什么,从没有半点违拗,可就是不主动让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赶杨溥下台,给自己留下一个迫君篡位的坏名声,所以两个人就这么耗起来了。
到了南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已经49岁了,自己觉得年事已高。生怕自己当不上皇帝就死了,只好派人去广陵暗示杨溥将皇位让给自己。杨溥听完立刻同意。马上派人去金陵传旨要将皇位让给李昪。
之后的剧情就很老套了,李昪拒不接受,把来使给打发回去,杨溥又坚决要让,再把人给派回来,李昪还是不肯接受,再一次把人打发回去,就这么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李昪没有能够推辞得了。只好在万般无奈之下,很勉强地接受了皇位。
南吴天祚三年十月五日,李昪在金陵正式登基,改元升元,建国号为唐,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南唐了。这个时候,李昪的名字还是徐知诰,所以到了第二年,朝臣们又奏请他改回李姓。李昪也没有异议。
但李昪的出身卑微,谁也不知道他这个李姓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南唐的群臣们就开始群策群力,经过认真分析。多方求证,终于给他找到了祖宗,把他确定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这个还是蛮光彩的,李昪也很高兴。
但是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最初他想叫李昂,但刚说出去就让人给否了。因为唐文宗也叫李昂。李昪又想叫李晃,“晃”这个字也不错,上日下光,看着也气派,但又有人说这是朱温用过的贼名。
李昪听完只好作罢,又给自己起名叫李坦,因为“坦”也很好,有土有日,非常吉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