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大周帝国】
�统天下,这对于柴荣来说就更加重要了。王朴认为,后周坐镇天下中央,南有吴、西有蜀、北有北汉和契丹,三面受敌。在这三个方向上的敌人中,北面的契丹最强,而北汉虽弱,但有契丹做为后援,所以难以轻取。而南方的吴国(南唐)最富,而且打仗又不行,很容易搞定,所以应该先对南唐开刀,并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对其开刀。这就为后周王朝削平天下定下来一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主基调,这个观点是非常务实的,而且这一观点,最终也成为了后周、北宋两代领导人进行统一战争的主要思路。

  王朴提出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是有来头的,因为自唐末以来,天下大乱,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内,整个中华大地乱成了一锅粥。同时如果以江、淮为界,在中国的南北两侧,又各有乱法不同。

  在江、淮以北,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虽然这五朝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存在的时间也都不长,但它们是以先后更替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在它们享国期间,基本上都统一了中国的北部。所以给人感觉这几个朝代虽然乱,但是还算乱的比较有条理。而在此期间,中国南部乱得却是一踏糊涂,叫人丝毫摸不到头脑。

  南方自唐末以来,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闽、吴越、荆南、楚、南汉等九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北方的北汉及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并称为五代十国,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由来。但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的割据政权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李茂贞在凤翔建立的岐政权;刘守光在幽州建立的燕政权;南唐灭闽后,由留从效建立的漳泉(在今福建境内)政权;南唐灭楚后,由周逢迎建立的湖南政权。这些也都是确实存在过的独立政权,但并没有被计算在内。这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小政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对当时的影响也比较有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管是五代十几国,都没有五代十国说起来气派。

  在五代十国中,各个割据政权并不是同时存在的,其中前蜀是后蜀的前身,吴是南唐的前身,岐、燕、闽、楚在柴荣称帝前就已经灭亡了,北汉在后周的北方。所以到柴荣时代,在他西、南这两个反向上,就只有后蜀、南唐、吴越、荆南、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割据政权存在。其中南汉远在岭南一带,辖境大致为今天的广东全部和广西大部。吴越控有两浙之地,辖境大致为今天的浙江、上海全境,及江苏省南部。漳泉在今天福建境内,辖境只有漳州和泉州。湖南政权大致占有今天湖南的全境,这几个政权都不与后周接壤。而且除南汉以外,都有内附于周朝的倾向,所以不是柴荣的敌人。

  与后周接壤的有三个政权,分别是后蜀、南唐和荆南。其中荆南是武兴王高季兴所建,仅辖有江陵(今湖北江陵)、峡州(今湖北宜昌)、归州(今湖北秭归)三州之地,领土面积非常狭小,又一向奉后周为其宗主国,连年号都跟着后周走,自然也就不在敌对行列。所以真正需要柴荣去对付的只有后蜀和南唐这两个国家,而其中的后蜀则有幸成为了柴荣的第一个军事打击目标。

  后蜀的建立与当年后唐的那场内乱有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底,庄宗李存勖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派长子李继岌和枢密使郭崇韬出兵攻打前蜀,仅七十天就将前蜀灭亡。但在这之后,国内盛传郭崇韬要据蜀地造反,这就引起了李存勖的极大恐慌。而在这个时候,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又擅自传出教令派人将郭崇韬杀害,顿时惹得天下大乱。最终,李存勖死于内乱之中,李嗣源登上了皇位,成为后唐的第二任皇帝(详见五代风云卷)。

  后唐灭蜀之后,将北都留守、太原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