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大周帝国】
�,五代历任帝王几乎从不过问。而柴荣在即位的第二年,就一次性征调了六万民夫去修筑河堤,其后又多次加固,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条河的问题,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除此之外,柴荣还对京城开封进行了扩建,并且在整理历法、刑律、音乐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这些工作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总量是非常大的,单靠柴荣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所以他的这些成就,又跟他掌握了一支非常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

  柴荣在执政期间,使用了大量的干部,既有范质、景范、李谷这些前朝留下来的老臣,也有王溥、张美、魏仁浦这种由他提拔起来的新锐。总的来看,柴荣手下这些干部的整体素质,要远远高于五代其他帝王身边的那些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正人君子,而且也都很有才干,为后周的富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里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有后周第一名臣之称的宰相王朴。

  王朴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自幼聪明好学,文章出众,并在后汉年间考中进士,被分配在后汉宰相兼枢密使杨邠手下任职。王朴为人非常机jing,眼见当时后汉朝中派系倾轧,君臣之间也势同水火,生怕有一天杨邠倒台,自己也跟着倒霉,所以急忙找了个借口,辞官逃回了老家。

  没过多久,杨邠等人真被汉隐帝所杀,王朴只不过是个小官,又逃出了京城,没人顾得上去理会他,他也因此算是逃过了一劫。到郭威称帝后,王朴复出,被派往澶州任职,有幸跟被王峻压制在澶州的柴荣相识,这就为他其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柴荣称帝后,就把王朴这个藩邸老人调往京城,任比部郎中。比部隶属于刑部,又被户部兼管,主要职责是勾掌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以及内外经费,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审计局,地位开始显赫。但王朴本人的资历较浅,而且比部郎中的品位不高,只有正五品上。还算不得国家大员。

  直到柴荣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各项改革都步入了轨道,开展得也是如火如荼。柴荣面对着这么大好的局面。心里非常高兴,有意再加一把火。便自拟题目,命群臣每人献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柴荣手下这些臣工们,也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像这种命题作文根本就难不倒他们。所以接到旨意纷纷关起门来,挥起大笔,没用多久,全部交卷。

  柴荣收卷之后一一细读,看来看去。觉得哪篇文章看着都花团锦簇,细读之下又是空洞无物,心里十分失望。直到他看到王朴做所那篇《平边策》之时,突然间眼前一亮。王朴这篇《平边策》,立论深刻,条理清晰,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柴荣看罢大喜,立刻将其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其后更是将其一路迁升至宰相,最终使他成为自己手下头号的改革干将。

  王朴的这边《平边策》,是一篇可以同《隆中对》相媲美的策论。因全文较长,所以不在正文中赘述。这篇策论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内政,主要讲如何革新和振兴。认为“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河东),”要想不走他们的老路,就要“进贤退不肖”,“用能退不能”,要用“恩信号令”结其心。要用“赏功罚罪”尽其力,要用“恭俭节用”丰其财。要用“适时徭役”阜其民,这些思路跟柴荣完全一致。但是王朴把它提炼出来,成为一套完整的政治口号,念起来还很押韵,所以深得柴荣的赏识。

  而王朴在《平边策》第二部分中,所讲的则是如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