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大周帝国】
p;冯道死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四月十七日,这时柴荣正坐镇潞州指挥周军北伐北汉,所以也就顾不上回来处理他的后事。实际上,冯道的死,对柴荣所造成的影响也很有限。因为柴荣并不十分需要他。

  不久之后,柴荣从北汉撤军回到国内。便开始大搞军事改革,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柴荣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在即位后曾经说过:“朕有志做三十年天子,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这是柴荣执政的一个总纲领,也就是要用十年时间统一国家,再用十年使百姓安居乐业,最后的十年则使社会安定和谐。

  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政治纲领,同时在这一纲领中也能很明确地看出,柴荣的理想不仅仅是将国家统一,他还要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那么光有军事改革就显然是不够了,他还必须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改革。

  搞政治改革离不开人才,柴荣为人十分开明,一即位就下诏求贤求谏,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官员凡有所见,都可以写成表章呈上,如果对政事有所陈述,也可以请求引见面谈。所论不对,柴荣并不加罪。

  如果所论确有见地,柴荣马上就会给以升迁。而且他选拔干部的做法,直截了当,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下,从来不考虑出身、履历等无关因素。

  比如他选用刀笔吏出身的魏仁浦为相,当时朝臣们都说魏仁浦出身卑微,不是经科举上来的,不应该任其为相。但柴荣立刻就反驳道:“自古以文才武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耶?”

  于是力排众议,将魏仁浦任命为宰相,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非常得力。又比如说后来柴荣亲征南唐,在阵前亲眼看见一人追击敌军,并夺槊而还,他立刻就把这员将领召至身前,授予节钺,这名将领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大将高怀德。

  像这种事情,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柴荣还多次下令臣下举荐贤才,而且事先说明,在举荐时不必避亲。

  但是这里有个附加条件,就是在被举荐人受官之日,要把举主的姓名记录下来。

  一旦该人为官期间,“贪浊不任,或懦弱不理”,就要量事态轻重,连坐举主,所以朝臣们也不敢胡乱举荐。

  柴荣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又开始整肃纲纪。柴荣出身低微,长大以后又尽得郭威真传,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力戒奢华,宫中浮浪之物一律不用。他对自己的要求都那么严格,所以对贪污*者也就更加不能容忍。

  在这方面上,柴荣同郭威比较起来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先天优势。郭威是个开国皇帝,手下有一批开国功臣,这些人自恃功高,行起事来毫无顾忌。郭威又是个性格仁厚之人,虽然有心反腐,但是一碰到这类人等,就下不去手了。这就使郭威那一时代的反腐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得很不彻底。

  等到柴荣时代,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柴荣是继任的新君,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网,手下的主要干部,多数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非常便于管理。

  再加上柴荣的为人十分严厉,办事又不讲情面,有过必究,人不敢犯禁。所以在整个五代来说,柴荣这一时代的吏治,可以说是最好的。

  不过封建社会,总是有它的局限性,尽管柴荣在反腐问题上从不手软,但是也有他对付不了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