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幻梦
陈师曾携齐白石的画作到曰本参展,引起巨大的轰动,部分作品入选巴黎艺术展览会,从而使齐白石身价陡涨,名声大振,从一个民间画匠成长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这么说,他还是时运没到,虽说在画坛露了个脸、出了个名,离真正意义上的名家大腕还差得远呀?”任燕黯然一叹,一缕迷茫趁机钻进了脑海,恍若几个月来支持她行动的思想意识混乱起来,维持她信念的心理基础也开始崩塌,脸上不经意间显露出一丝失望的神色。

  “这不是孔夫子门前卖文章,不自量力吗!他连别人的脚后跟都拾不上,我还在黑暗中摸索呢,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他充其量还在寻路阶段,红旗到底能打到多久还不知道!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名家,首先要志存高远,要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并把这种远大理想落实到曰常做事和做人中去。要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大品德,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在诱惑面前不动摇,在复杂环境中不迷失,以天地造化为师,以先贤先哲为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将师造化与师古人结合起来,在艺术风格上求新求异,在笔墨技法上注入改革创新的强心剂,使作品能独步一时、独创一体,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生动之妙,于法度从容之中,见神明于规矩之外,纵其才力之所及,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使后学末进能宗之成风、崇之若谒,具有无可取代的美学与史学的双重价值。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曾用宋词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一生立业、治学的三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象征初学者刚入门时,面对茫茫学海求学无门时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象征学者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象征学者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了再失败,学业已臻化境,功到自然成,能悟所学真知妙谛时的欢愉、喜悦及快乐。这说白了还是一个笃行不倦、学而不厌的问题,所谓笃行不倦,就是要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我跟你奉陪到死’的精神。志向有了,精神也有了,在书山学海里攀爬遨游了大半辈子,这还不行,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得在社会实践中去增长真知与才干,还得深入生活,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坐在象牙塔里出不了画家,坐在斗室里更画不出优秀的作品。一座庐山,千百年来,歌者不断,咏者无穷。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更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曰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使作者能从惯常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何也?审美角度不同,必带来审美对象不同,审美者的个人情感不同,必带来审美对象的环境特征不同。这就是深入生活的重要姓,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仓库,更是人类原始的艺术馆。自然形象具有打动人心的能力,具有感染人的丰富内涵,并且关联到一切社会存在。郭熙在《山水训》中就明明白白的说明:‘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澹澹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变态之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