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3章 一拍即合
��持悲观态度了,早在围城之前便一力主张退出中原,回到祖宗之地再与南朝周旋。可惜的是大汗犹犹豫豫,宗王们舍不得花花世界,反倒是汉臣们支持自己的主张。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灭族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自己的下场,脱欢在奉命与南朝和议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已成定局。和议成功,丧权辱国的锅要他来背,削去王爵被流放边远荒芜之地都是轻的,铁穆耳很有可能为了平息朝野的怒火将他灭门,同时也消灭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与南朝谈判失败,因为自己无能导致国家陷入灭国之危的锅脱欢同样也要背,谁让他是当朝亲王呢!结局同样好不了哪里去,南朝会因此会迁怒于己,最大的可能是被作为战利品献俘于南朝太庙,受尽屈辱被送到不毛之地囚禁至死。而自己的部属会被其它宗王们瓜分,财产没入宫中,子女成为他人的奴隶。
现在南朝皇帝不计前嫌给自己另外一条出路,让脱欢震惊之余,心思不可避免的活泛起来。若是归顺南朝不仅可以性命无虞,也能保全自己的家族。而其给出的‘守护祖陵,祭祀绵延’的理由也足以让他保住脸面,得到族人们的理解。
当然脱欢也不傻,明白南朝皇帝放自己一马,肯定也是有条件的,而他改换门庭就是首要的代价。对此他心中虽有所纠结,但自自己失势被贬,继承汗位资格丧失,直至被夺权逐出权力场等一系列打击后,便对国家的感情日益单薄,只想能保全家族,平安度过余生,而当下叛国背族则是唯一的出路……
赵昺放下仇恨招安脱欢也并非他的胸怀似海般的广阔,也非对方算是自己的‘老丈人’之一,而是出于对国家未来考虑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夺取中原后,他也面临着一个最大问题,宋廷缺乏管理游牧民族的人才。
当前大宋经过数次革新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政策,能够有效的管理州府郡县,使百姓安居乐业,保持国家稳定。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团体,也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和完善的救济政策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民族,他们还是有些麻爪,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说,赵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央的决策集团一直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而为什么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呢,说白了还是自己祖宗惹得祸,现在要由自己这个后辈子孙来背这个锅,而他背的这口锅比之脱欢的锅要沉重百倍。
究其根源,大宋自立国起,辽、夏、金、元相继渗透华北,北方长期遭受战乱,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直至靖康之变后彻底退往江南。南渡的后果不仅是国土丧失,也让北方汉人元气大伤,南方汉人头一次成了中国的政治主体。
现在大宋朝廷中更是可以说皆是清一色的南人,即便那些祖籍北方的朝臣经历过上百年的消磨,身上又剩下多少北人的根骨呢?况且南北对峙多年,地理的隔离让双方皆缺乏信任,更为严重的是在朝野形成的轻视北人的风气,这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在执政理念上。
而当前的中原在蒙元统治下近百年,其轻儒的政策下导致儒学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即便有少数大儒步入朝堂,也难以改变形势。所以赵昺即便想在北地开科,从中原士子中选才,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扭转当下无人可用的形势。他甚至现在都要考虑是不是要学老朱搞的春秋榜来照顾下北方士子,免得导致南人从始至终主导朝局的局面。
除了南北方人的理念和习惯差异外,赵昺面临的另一个迫切问题是自己缺乏经略一方的将帅。虽然经过他多年不懈努力,朝中重文轻武的传统已�
对于自己的下场,脱欢在奉命与南朝和议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已成定局。和议成功,丧权辱国的锅要他来背,削去王爵被流放边远荒芜之地都是轻的,铁穆耳很有可能为了平息朝野的怒火将他灭门,同时也消灭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与南朝谈判失败,因为自己无能导致国家陷入灭国之危的锅脱欢同样也要背,谁让他是当朝亲王呢!结局同样好不了哪里去,南朝会因此会迁怒于己,最大的可能是被作为战利品献俘于南朝太庙,受尽屈辱被送到不毛之地囚禁至死。而自己的部属会被其它宗王们瓜分,财产没入宫中,子女成为他人的奴隶。
现在南朝皇帝不计前嫌给自己另外一条出路,让脱欢震惊之余,心思不可避免的活泛起来。若是归顺南朝不仅可以性命无虞,也能保全自己的家族。而其给出的‘守护祖陵,祭祀绵延’的理由也足以让他保住脸面,得到族人们的理解。
当然脱欢也不傻,明白南朝皇帝放自己一马,肯定也是有条件的,而他改换门庭就是首要的代价。对此他心中虽有所纠结,但自自己失势被贬,继承汗位资格丧失,直至被夺权逐出权力场等一系列打击后,便对国家的感情日益单薄,只想能保全家族,平安度过余生,而当下叛国背族则是唯一的出路……
赵昺放下仇恨招安脱欢也并非他的胸怀似海般的广阔,也非对方算是自己的‘老丈人’之一,而是出于对国家未来考虑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夺取中原后,他也面临着一个最大问题,宋廷缺乏管理游牧民族的人才。
当前大宋经过数次革新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政策,能够有效的管理州府郡县,使百姓安居乐业,保持国家稳定。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团体,也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和完善的救济政策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民族,他们还是有些麻爪,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说,赵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央的决策集团一直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而为什么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呢,说白了还是自己祖宗惹得祸,现在要由自己这个后辈子孙来背这个锅,而他背的这口锅比之脱欢的锅要沉重百倍。
究其根源,大宋自立国起,辽、夏、金、元相继渗透华北,北方长期遭受战乱,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直至靖康之变后彻底退往江南。南渡的后果不仅是国土丧失,也让北方汉人元气大伤,南方汉人头一次成了中国的政治主体。
现在大宋朝廷中更是可以说皆是清一色的南人,即便那些祖籍北方的朝臣经历过上百年的消磨,身上又剩下多少北人的根骨呢?况且南北对峙多年,地理的隔离让双方皆缺乏信任,更为严重的是在朝野形成的轻视北人的风气,这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在执政理念上。
而当前的中原在蒙元统治下近百年,其轻儒的政策下导致儒学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即便有少数大儒步入朝堂,也难以改变形势。所以赵昺即便想在北地开科,从中原士子中选才,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扭转当下无人可用的形势。他甚至现在都要考虑是不是要学老朱搞的春秋榜来照顾下北方士子,免得导致南人从始至终主导朝局的局面。
除了南北方人的理念和习惯差异外,赵昺面临的另一个迫切问题是自己缺乏经略一方的将帅。虽然经过他多年不懈努力,朝中重文轻武的传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