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再议
�海军务。刘相公虽然年岁已高,吃不消高原上长途奔驰,但他的威望还在,有他在,诸将莫敢不服。刘尚书也是战功卓著,无论职位和威望都在裴侍郎之上,若由裴侍郎出任行军大总管,肯定会引起刘尚书及其他领军将领的不满。”

  裴炎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依裴行俭的职位和威望,是没办法镇服青海诸将的,刘审礼的职位比裴行俭高,战功也在裴行俭之上,让裴行俭去领军,还不如让刘审礼代为主持军务。

  或者让刘仁轨继续呆在青海,实际军务由刘审礼负责,如果与吐蕃之间发生了战事,那战场上的指挥任务,就交给刘审礼负责。

  裴炎和裴行俭虽然出自同族,但在朝堂上,却相互争斗。裴炎看不起裴行俭,经常针对裴行俭做点什么,裴行俭倒是大度,没太计较。

  今天裴炎站出来反对他出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却是有气,但他还是挺沉着,并没再站出来表示什么。

  支持裴行俭和反对裴行俭的人,先后站出来陈述意见,最后朝堂上变成了一些人的争论,直到李治轻咳了几句后,争论才停下来。

  这时候,帘后听政的武则天俯身上前,对李治轻声了几句什么,李治听了后,也微微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武则天的意见。

  这些年,因为李治身体不适,武则天慢慢插手朝政大事,并以为了帮李治更好处理朝事为由,希望在举行朝会时候,能听听大臣们怎么。李治也答应了,让武则天在朝会时候坐在御座后面听政,中间挂个帘子。到了后来,每次朝会,武则天都躲在帘子后面听政。

  李治多病,很多时候,没办法主持朝会,武则天趁机提出替李治坐朝。在李治因为染病而无法主持明会的时候,御座上就没有人,只有帘后的武则天坐着,代李治听朝。

  这情况虽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这是皇帝李治同意的事,大臣们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武则天进一步插手朝政。

  许多时候,朝堂上议事的时候,武则天会悄悄和李治自己的意见,一些时候,她的意见也因此左右了朝政。

  李治听了武则天的话后,也没马上下定论,而是继续听诸臣的争论,在争论声音慢慢轻下去后,这才慢条斯理地道:“诸位爱卿的都有理,朕今日也不急于下结论,此事待过两日后再决定。”

  紧急朝会就此结束,诸臣散去。不过裴行俭、薛元超、李义琰、裴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及另外一位中书令、太子左庶子郝处俊,侍中张文瓘等一批重量级的大臣被留下来。

  李义琰、薛元超、裴炎几人都在刚才的朝会中发表过意见,但来恒和郝处俊、张文瓘三人并没站出来发表意见。

  这三人都是位列政事堂的宰相,张文瓘和郝处俊极得李治的赏识,他们和刘仁轨三人,差不多是李治在朝堂是最为倚仗的大臣。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或者强烈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郝处俊更是比刘仁轨还要激进的大臣,上元三年,李治以风疹欲逊位,想令武则天摄知国事,与宰相商议的时候,遭到了郝处俊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郝处俊的一力谏争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对这些反对她干政的大臣,武则天自然没好感,但这些人,却不是她轻易能撤换掉的。

  这些人在朝中多年,声望非常高,门生遍布天下,如果在他们没有什么错事做出来的时候,将他们撤换掉,那会惹起众怒,这不是现在的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