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那一夜(1)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
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
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
干戈四处起,休想太平年。”
由检歪着头听着,脸色铁青,想要发作,又唯恐晦气,于是挥挥手让道人退下。
他满眼含泪,长叹一声:“哎!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太祖出生入死打下的天下,就要断送在我手里,我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啊……”
也难怪朱由检不甘心,因为他不是一个昏庸荒唐的皇帝,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比鸡醒得都早,比狗睡得还晚,不贪酒,不吸烟,不赌钱,不好色,一心操劳国事,三十刚刚出头,头上已见丝丝白发,满脸憔悴不堪。
为了让皇上消愁解闷,田贵妃的父亲给他进献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绝色美人,名叫陈圆圆,他连瞅都没瞅,就让田国丈赶紧把人领走。
正从西安向北京进军的老对手李自成也承认:“君非甚暗”。
但现在,朱由检宁愿自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如果真能是那样,他心中就不会如此苦痛和不平。
可怜的人!
曾经,有三次难得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却没有珍惜,等一切都将失去的时候,他开始锥心的悔恨。
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此!
机会,摆在朱由检面前的第一次机会,是南迁。
新年后,当李自成大军从西安出发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都大眼瞪小眼,束手无策,唉声叹气。
这时,一个小人物向朱由检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建议:“迁都南京,暂避贼兵锋芒。”他强调说:“唯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这个小人物叫李明睿,五十九岁,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推荐,刚刚从家乡被召到京城,任职左中允,是个六品小官。
大人物一般比较超脱,小人物总爱义愤填膺,高谈国家大事。李明睿一路听到起义军声势浩大,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就要逼近北京,因此从老家赶到京城,气都没喘匀和,就急急的向皇上递交了一封奏章。
为了论证“南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李老头列举出两个有力的论据:盘庚迁殷,让商朝获得中兴,赵构南渡,使宋朝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基业。现在北京危在旦夕,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皇上亲征。
因为皇上亲征,定会使各地的忠臣良将大受鼓舞,闻风响应。只要到达陪都南京,驻守南京的史可法,刘孔昭都是忠义之士,精通军事,长江下游还有左良玉几十万大军,就一定能战胜流寇,振兴大明。
老头子唯恐人们把“南迁”误解成临阵逃跑,故意换了个说法“亲征”,并且把皇上“亲征”的路线,护卫,粮饷以及何人留守北京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其实,朱由检早有“南迁”不,“亲征”的想法,但一想到这是放弃祖先宗庙陵墓的敏感大事,传扬出去必将遭天下人耻笑,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朱由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太注重个人颜面了,唯恐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不完美的形象。他希望“南迁”的事最好由大臣们先提出来,然后内阁和六部重臣轮番苦劝,他则表现得实在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