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筹备
��,总想为他的电影心愿做些事情。

  2014年2月10日,寒风小雪中的上海远郊,《后会无期》摄制组顺利开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天比一天轻松:韩寒还真是能做导演的料。无论是对镜头的把握、对演员的指导、现场控制,还是对灯光、道具、造型的审视,都有他自己主观的判断和选择。尤其他把所有的主创人员都外交成了他的铁杆朋友,我这个制片人还真就可以经常溜号、忙点提前的后期制作安排了。

  在整个的前期拍摄期间,韩寒作为导演,与我们的既定拍摄计划总是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临时变动。这对于全国各地取景的公路电影拍摄会涉及的大队转场,无疑是一次次噩耗。无论我怎么挑战他,总是你说一句,他十句在那等着你。这个狡猾的韩寒,在各种理由百般辩护之余,总会过来轻轻搂着我肩膀,温柔耳语:“老方,你不觉得这个变动又给这个电影加分了吗?”只要他韩寒想实现的,制片方都最后输给了他的强辩和温柔。

  第一次做导演的韩寒非常投入,旁人会以为他很敬业,我心里明白:这哥们儿是找到好玩上瘾的所爱了。无论是车拍、船拍,还是航拍,我看他是入了迷,从此无法抽身了。转场内蒙古的前夜,韩寒突发奇想,问我能否为电影制作一个巨大的火箭残骸。创意很好,十天的工期,如何完成?好吧,你韩寒能出创意,我老方就没有干不出来的工程。调动我上海科技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厂设施,全部停工为他的神来创意加班加点,还真就按期交货,满足了他的拍摄需求。最令人欣赏韩寒的,更在他投入后期制作的没日没夜。无论是影片的剪辑、调光、音效、配乐,甚至点点滴滴的对白补录,以及片头片尾的字幕,无一不亲自下手,盯到最后一刻。难得一个新人,会如此倾注心血,玩命不顾。

  《后会无期》成就了韩寒的电影梦。

  2014年7月9日下午,为送电影技术审查,在韩寒之前,我第一个看了《后会无期》的完成片。带着还留在眼里的泪花,我离开调光棚冲进声音终混棚,抓住正在参与音效检查的韩寒,连续拥抱了他三次。这是我看过的迄今为止,2014年最好的中国电影!谢谢韩寒,我们一群人没有看错你这个新人。

  做过几部电影依然弄不懂《后会无期》文魏君子

  方励找我做韩寒电影策划时,我正跟李玉合作《万物生长》剧本。《万物生长》改编自冯唐的小说,我以为韩寒这部同理,所以特意先找韩寒的小说看。在此之前,我看过他的《三重门》《长安乱》《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所谓“最好交情见面初”,最喜欢的还是处女作,因为《三重门》是我刚毕业时收获的惊喜,当时真觉得是我们这代小镇青年的《围城》,加上彼此学习成绩都不怎么样的相同经历情感投射,倒是一直对韩寒保持关注。后来读他的杂文居多,发现多复杂的事到他那里都能深入浅出,没法不认同他越辩越明的道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韩寒的一个特别印象,干过那么多次笔仗,居然从没输过,就觉得这小子不是善茬,既然今番有机会合作,心底难免抱着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准备。

  老实说,电影策划这个岗位并不难做,如果你只想混个吃喝,不妨先察言观色,老板、制片人、导演,谁话事?待良禽择木而栖之后,便可冠冕堂皇不咸不淡讲几句,从创作,从市场,从禁忌尺寸,从天下大势……反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挨到讨论结束就可以拍拍屁股领钱走人了。我当然不想做这种策划,制片人方励和导演韩寒显然也需要一个实干的团队,那么,韩寒要做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作家拍电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