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大事我决定
��再次一等的被称为“雉妓”,又曰“烟妓”。

  此间风月场所的种种名称,凡是涉足花丛者都能道之。但是倘若问他们“长三”、“幺二”这类命名的意义,却又往往瞠目不能答。而据熟悉风月之地花丛掌故之人说,在满清中叶刚刚开辟租界,并在租借设立长三、幺二妓院时,凡是游客前往茶会,便需要交出三元,算是入门的门票费油,然后召妓侑觞(即堂唱)每次亦需要交付三元;而幺二则比较价廉,每次茶会一元,堂唱二元。这便是“长三”与“幺二”命名的由来。

  时至今日,长三妓院茶会早就已经取消了这种给钱的规矩,每次堂唱也低减至一元,且一般的熟客,每逢佳节交付堂唱费时,偶尔还会给他打个折扣。只有现在的幺二妓院仍旧遵循旧例,从来不见有什么折扣。是以“滥污长三板幺二”的沪上俗语,大概就是来自于此。

  ………………

  总是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哀叹,说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近代沪上,消费场上聚集的□□变得“大都铜臭熏人”,失去了昔日那种“每遇文人才子,极相怜爱,周旋酬应,出自至诚,从不琐琐较钱币”的风范。向晚晚自认为自从到这里以来,她自己也勉强算是半只脚踏进文人圈子里的人,也不由得觉得那些文人才子,是有多大的脸?

  这些文人才子他们的心倒是很古,总觉得青楼名妓、狐妖花精、大家小姐,但凡漂亮姑娘都得倒贴他们这些百无一用的书生不是?

  这人在江湖漂啊,所图的不过是为了谋生或者其他原因罢了,但是□□像其它商品一样,要靠广告来推销自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同报人结交,在报纸上被捧,就成为最有效的出名途径。

  况且这些文艺界的报人向来就有“停车访艳,载酒看花”的旧习,此时变了质的“士”与“妓”各有所图,两厢情愿,一拍即合。关于小报的起源,民初《中华新报》陈伯熙编著的《老上海》第十五节《小报之原始》,间有下列记载:“上海初末有小报,自申左梦畹生、高窗寒食生,暨现在希社社长高太痴,以及仓山旧主等,评花品叶,鼓吹风雅,始有小报。”这类报纸的发源本来便是文人贪花好色的习惯,是以捧妓的文章成为小报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一直延续下去。晚清沪上,同青楼繁盛齐名的是梨园。“沪上梨园之盛,甲于天下,缠头一曲,最足*。”

  ………………

  “去嘛去嘛!”石蕊姑娘摇着向晚晚的手臂,呃……撒娇?

  向晚晚不为所动。

  “我好奇很久了!你看,你写《唐歌》的时候让唐川和苏越都逛过青楼,写《少年游》的时候也让商承影小少年误入青楼,青楼青楼青楼,说实话我好奇很久了,”石蕊姑娘完全暴露了她的企图,“青楼恐怕去了便会被赶出来,你写苏越女扮男装进青楼没有被认出来,说实话我觉得难度系数很大,但是退而求其次去梨园听戏的话,应该还行吧?”

  “不、行。”向晚晚将石蕊姑娘的手从自己身上扒拉下来,坚决地说,“梨园?听戏?我猜我恐怕是听不懂的。”

  “听不懂没关系啊,也算是个经历嘛!”石蕊姑娘并不放弃,“我仔细打听过了。从前梨园行中,有“三卿”者最有势力:一为大舞台之童子卿,二为丹桂第一台之尤鸿卿,三为天蟾舞台之许少卿。当初许、尤两君,本来同为丹桂舞台的第一台柱子,后来因为彼此发生摩擦,嫌隙日生,久而久之,不能共事。于是许少卿便与丹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