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玻璃

  把玻璃烧出后,朱伟迪一直想要的化学仪器很快便有了着落。当然,他是不会去让工匠们直接凭借经验去吹,那吹出来的东西形状和大小都无法统一。

  他翻过技术史,记得玻璃的直接模型成型技术。这种技术也只是需要一个概念,只用把熟铁打造成两半对开的烧瓶、曲颈瓶与试管等各种容器模型,沾起玻璃汁往里面吹,成型之后打开模子,切齐瓶口,再用东西打磨掉因为模子接缝而形成的细线,这就成了。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吹出来就是各个规格完全统一,完全标准化的瓶子器皿。

  朱伟迪希望的化学实验器材也初步到位,只是玻璃的热处理技术还不到位,想要做出能放在酒精灯上烧的,还需要下功夫研究。

  有了玻璃自然是要造镜子的,现在的玻璃虽说有点贵,但是再怎么也比青铜镜要便宜得多。

  朱伟迪也懒得去用水银贴锡法,那种方法太慢,贴锡要一个月,工人们还要忍受充满水银的有毒环境,他自然是要研究出更好的银镜反应法,银镜反应法,唯一的技术难点就在葡萄糖溶液,那个倒是有点麻烦,用盐酸处理淀粉,工艺流程很多,还需要慢慢研究。

  玻璃制造成功后,朱伟迪最关注的自然是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显微镜的镜片磨制却是一直都没有多少进展,朱伟迪去过问了一下后很快发现自己又做傻事了,他这想起早期的半手工磨制技术是造不出倍率较高的显微镜镜片的。

  显微镜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倍率都非常低,唯有列文虎克才能做出直径为2~4毫米、放大倍率高达120~270倍的单一镜片,并以之观察一微米大小的微生物。但是他对于自己的造镜工艺始终保密,而他也成功地保密了250年之久。

  实际上,所有人都认为列文虎克在磨制超薄型镜片上有独特天赋,又下了苦工。很长时间以来,欧洲所有制镜专家学者无不在向虎克学习,始终走打磨路线,没日没夜地磨镜片。直到1950年左右,一个美国人才戳穿了虎克的秘密——列文虎克的镜片,根本不是用磨出来的,以19世纪中期以前的技术,也不可能磨的出来。

  列文虎克制造显然镜的方法也不难,让玻璃工坊的玻璃匠先烧制一根细细的玻璃棒,就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用来搅拌烧杯的那种东西。然后手持两端,把中部在火焰上烤软,再拉成两半。此时,原本中间的部份就变成细长的样子。然后,再把这细细的一端斜着拿到火上仔细烧烤,此时融化玻璃汁就会顺着这半截玻璃棒流下来,直到尖端的时候,就会凝成一滴泪滴似的玻璃珠。

  虎克的显微镜片完全是靠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等形成的凸透镜,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打磨工序。根据同样的原理,还可用烧细拉伸但并未烧断的玻璃棒,以夹具夹住两端烧烤其中间部份,经由巧妙的角度与时机调整来烧烤其中央使之半液化,以制造各种形状的透镜。虽然这没法解决色差的问题,但是制造速度非常快,并且成本极低。

  想要随心所欲造出各种凸透镜,需要相当的经验。但是这种制镜方法不需费时打磨,工匠可以在短时间内不断尝试,积累经验的速度快,估计很快便会有成效。

  朱伟迪也清楚,玻璃烧制技术也不是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了,普通玻璃折射度不够,并不是很适合做望远镜和显微镜,要造好的光学器材,还是需要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具体如何造,朱伟迪就不是太清楚了,他只记得要加入适量的铅或是铅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