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玻璃
�,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完善,加大研发投入总会看到成效。

  明代早知道生石灰造渣技术了,耐火砖性能也还好,明代的土高炉产量受限制,主要是因为土法炼焦工艺造出的焦炭不够好,鼓风设备也太原始,不过即便如此,明代的冶铁技术还是处于领先水平。

  炼焦工艺,朱伟迪已经开始让人去试,具体怎么做他也只是给了个方向,要求控制好焦化程度,还要将焦油收集,这个焦化工艺还处于摸索起步状态,要出成效估计还要实验上一段时间,要真正手工工厂化生产又要更长一段时间。

  这个朱伟迪也不急,他知道技术方面的事急不来。

  至于更好的鼓风设备,朱伟迪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慢慢去研究制造变速齿轮,只有变速齿轮才能把缓慢的动力源变成速度更快的风力。

  倒是也有出现进步的,在朱伟迪的指导下,加入砒霜作为除泡剂,在研究耐火坩埚的那组工匠帮助下提升了炉温,加大了搅拌力度之后,澄清无泡的钠钙玻璃算是烧制成功。

  不过玻璃暂时还是没法量产,原材料纯碱一直就是个大麻烦,要从各地的盐湖碱土中把天然纯碱含量高的找出实在很难,成本也不低,此时钠钙玻璃现在的造价也不比中国的铅钡玻璃便宜太多。

  解决方法朱伟迪也有,没有合成氨技术,那就只能用索尔维法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这种方法,氨气可以循环使用,在氨气制造不易的时代算是最佳的纯碱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只是实验室中用天然氯化铵为原料制得氨气后,才获得了成功,干馏生物原料制取氨气,还有大堆复杂的设备都还没有着落,要成功获得工业化的高纯度纯碱,还要研究很长时间。

  这个制法制取纯碱,要用到大量的盐,用现在的煮盐法制出的高价盐作原料显然不合适。

  想到这个食盐,朱伟迪又动了下早就存着的改革盐政的心思。

  大明按户籍纳税的七千多万人口,每年不算私盐,盐产量是6亿斤左右,(一斤折合现在596克),这样大量的盐,盐税最多时却只收上来250万两白银。而天启六年,一年盐税也就五十万两多一点,这样的情况下,管盐政的官员们还在要朝廷减盐税免除百姓负担。

  历史上的那个二货少年崇祯,在崇祯元年,就直接在东林党的文官们忽悠下把盐税减到了只收上20多万两,他都要穷死了还断自己的财源,完全是作死。

  朱伟迪在上台后专门研究过一阵子的盐政,查过不少的历史资料,发现:户籍人口六千万的北宋,年盐产量远不及大明,收到的税却有1200万贯左右,比大明不知高了多少倍。而北宋一斤盐差不多是50文左右,而大明朝一斤盐差不多0.3到0.4两白银(《续文献通考》卷20,《征榷·盐铁》),折合300文钱,盐的零售价大明比北宋还要贵。

  朱伟迪不是傻子,很快明白大明盐业的利润都让大盐商与官员们吞了,朝廷只能喝到了一点点的汤水。

  这么高的盐价坑苦了天下百姓,朝廷却没得到什么利益,朱伟迪倒是很想把大明的盐专卖制度废去。

  不过,经过上一次那借贷记账法事件后,朱伟迪现在要变革制度时不会再拍拍脑袋就做决定。对改革盐政这件事,细想了下很快明白文官们绝对不会同意,只得果断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