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科技创新的开始
��寿终正寝。

  现在大明的铁都是靠民间生产。

  至于产量,明中期以后,因为某些要皇帝不与“民”争利的文官们干的好事,全国已经无确实的铁课数可供征询,难以统计全国铁产量。但就他翻出的嘉靖元年至十三年,广东布政司的铁课数据推算,广东的年产铁量6127500斤左右,已相当于永乐初年全国铁产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把其他十二个布政司及南、北直隶的铁产量统计在内,则全国铁产量在此时的世界上也是相当大的。

  看上去,大明的资本主义是挺兴旺发达的。不过,朱伟迪也很清楚,这些民营的铁冶本质上并不能算是资本主义手工业,那些冶铁作坊主们和底下的工人,大多并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人身依附的主仆关系,可以说还有点奴隶制的影子,工人要是稍微不合工场主心意,甚至会被打死,这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严重地制约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而这些冶铁作坊主,本身大多都是一方豪强,身兼大地主身份,朝廷对矿工和冶铁业有着严格的管控,能开冶练作坊的自然和地方的官僚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和其他的多数行业一样,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实都是带着明显封建性的官僚垄断资本。

  朱伟迪是很想把这些具有很大封建性官僚垄断资本都打倒,把工人和真正的民营资本解放,不过他也清楚,没有掌控军队前最好是不要做那种蠢事。

  既然冶铁业炼都成了表面民营,实则官僚与豪强地主联合垄断的玩意,作为皇帝也不好去直接过问,要不然那些苍蝇一样的文官们又要把跳出来恶心人了。

  朱伟迪想了想,还是自己去弄个官营大炼铁厂。也不为赚钱,只是为了研发新技术。

  大明的土高炉冶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也没有太多的迅速改进提升的余地。至于从欧洲取经,也不大现实,欧洲的冶铁技术现在其实比中国差,他们现在还在用木炭冶铁,而中国早就开始在使用焦炭炼铁。

  当然,没有先于西方造出蒸汽机,中国的冶铁技术会一定会落后于西方,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后来满清一来,中国的冶铁马上就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倒退,民营的冶铁作坊全部关闭,只留下少数几个官营的,直到乾隆时发现国家缺铁,才开始鼓励民间开矿。

  没有合用的鼓风设备,能改进的地方也只有往高炉里鼓热风。

  鼓热风本身只是个简单的概念,只是达到要大幅提升产量的程度,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他记得《技术史》上讲过,欧洲最初期的热风炉,鼓出的热风在冬天也只有27摄氏度左右,好长时间内也只提升到了117摄氏度。

  要大幅提高冶铁效率,除非上马风力更强劲的鼓风设备。

  想到这里,朱伟迪决定试试变速齿轮箱,要把水流转换成强风,也只有变速齿轮组可以做到。

  要造实用的变速齿轮箱,必须得上渐开线齿轮。渐开线齿轮并不是工匠们的发明,而是数学家通过计算后发明出来的设计,好在朱伟迪也曾经是个学霸,对渐开线齿轮有过研究。

  他自制的那种简陋的羽毛笔画这种精细的图纸自然不是很合适,只然要想办法把铅笔弄出来,还需要制造一些更好的几何制图工具。

  这还是第一步制图,变速齿轮要考虑的还有要选用哪种金属材料的问题,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使材料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