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7发展史
另外,导航、自卫、无线电系统也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在综合了这些系统之后,苏霍伊设计局根据风洞实验结果对t-10-1的大概性能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机无法完全满足空军的要求。苏霍伊设计局便改进了一些没计,如加大起飞重量、减少武器数最,改善了飞机的性能。在此时,飞机也根据要求可以挂载新一代的空对空导弹如k-27和改进过的k-60m。
1972年,空军召开了第一次与pfi有关的设计局会议。在会议上,各设计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苏-27(当然还有“备份”版的t-10),米格-29(当时该机采用高单冀,两侧进气和单发结构,此时的米格-29还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米格-29)和雅克-45轻型战斗机、雅克-47重型战斗机。两个月后,召开了第二次pfi会议,米高扬设计局映示了新设计的米格-29,并且起飞重量为12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设计局的方案由于将发动机布置在机冀上、容易因发动机故障导致飞机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关pfi的决定将在第三次会议上公布。米高扬设计局在此次会议后,提出了一个意见:将pif项目分解成两个**的项目,即同时发展苏-27那样的多任务重型故术战斗机,和米格-29那样的轻型战术战斗机,它们将使用统一的主要设备和武器。这是自1971年以来的,苏联空军和飞机制造工业首次面临这样一种情况:80年代的苏联空军战斗机群将由两种飞机组成!就象美国空军计划的那样。
让我们先偏离一下主题。美国空军在yf-15开始试飞后,就认为f-15过于昂贵,不可能经受得住大规模战争中的大量消耗,因此必须有另外一种飞机与之配合;简而言之就是由重型的f-15担负争夺和掌握制空权的任务,而由另一种便宜的战斗机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中格斗。这种轻型战斗机的武装不必很强,只要能带两枚近距导弹和机炮就行了,但它的机动性要好。1972年1月,美国的“轻重量战斗机”计划开始实施,这就是后来的f-16。事实上,苏军的多次研究也表明:截击任务要求飞机能够保持与地面指挥所之间得通讯联系、同时必须具备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还必须装备有可以上视和下视的大功率雷达;如果是掩护任务,就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离格斗空战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当时,这些高性能要求很难在同一种飞机上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什么限制说空军只能装备一种战斗机。于是,事情就这样决定了: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斗机将由两种机型构成,一种是多任务的重型战斗机,它必须有能力控制敌方防线后战役纵深(250-300千米)范围地区的制空权---这个指标与美国空军给f-15的指标一样;另一种是轻型的战术战斗机,它的作战范围主要在敌我交战的前线或敌后战术地域(100-150千米)争夺制空权---这个指标也同f-16一样。
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有很大的燃料携带量,并且要增加远程导弹的数量(增加到4枚)、可资料上传的导航系统,先进的通讯和自卫系统;同时它还必须能执行截击。而轻型战术战斗机则必须容易制造和操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问题的话,稍加地面训练的飞行员也能操作它,它的武器只需要2枚远程导弹和相应的近距离格斗武器。在生产花费上,生产l架重型战斗机的资源可以生产2架轻型战斗机,由这两种战斗机组成的战斗机群(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的组成比率大约为7:3)将得到最大的效费比。在1972年末,苏霍伊和米高扬设计局都得到了各自的合同,以发展苏联空军未来的下一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
原型机的制造
根据国防部的命令,苏霍伊设计局又开始了t-10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