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嘴炮也玩不好
��?怎么会承认胡人建立的伪朝是华夏正塑呢?

  其实这就是刘白羽想当然了,朱元璋起家时候为了号召对付蒙元,民族主义味道是很浓,但是等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很多思想就发生了变化.

  应该说,明朝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如方孝孺撰《释统》、《后正统论》和《宋史要言》,周叙上疏请求重修《宋史》,蒋谊撰《续宋论》,安都撰《十九史节定》,王洙修《宋史质》,柯维骐修《宋史新编》,王惟俭修《宋史记》等,均从严夷夏大防、强化华夷之辨的理论出发,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否认辽金的正统性。但这些人的观点均代表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全部明人的观点。实际情况是,有关辽金正统问题在明代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官方从未明确表态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相反倒是赞成“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元人修撰辽宋金三史之时,有关辽宋金何为正统问题就存在争议,到了元朝末年按照辽宋金“各与正统”的体例编成辽宋金三史以后,一些反对以辽金为正统的人心有不甘,极力诋毁元朝所修辽宋金三史,并伺机翻案,但在明太祖时期,未见到有人敢于上书请求重修宋史。.

  明宣宗和英宗以后,才见到反对辽宋金正统的周叙为了完成其父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宋史的建议。据周叙《景泰元年奏疏第三》记载,“臣永乐间恭由进士入翰林,屡白于管事院长,或因朝廷纂修事,多不暇留意”,可知,周叙在初入翰林的明成祖时期就提出过重修宋史的建议,但翰林院官员“多不暇留意”,说明那时的翰林院官员对于周叙所提出的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之事不感兴趣。周叙又在其《与吴先生致仕都副御史》一文中说,他在任职翰林院期间,又以“辽金宋三史”“不协正纲”,“两奉书钧轴前辈,举修未动。二欲疏之,初为西墅曾学士(棨)、东墅周(述)庶子尼,又为曹(鼐)、陈(循)二学士尼。比南京简静,自两请达上,未允。”包诗卿根据曾棨在宣德时升任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周述宣德时进左庶子,曹鼐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学士,陈循正统八年以学士入阁,断定周叙的这两次上书一次在宣德年间,一次在正统年间,今从其说。周叙在书中说“两奉书前辈”、“二欲疏之”,均为前辈及曾棨、周述、曹鼐、陈循等人所阻,说明这些人在是否应该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上存有疑义。随后,周叙两书上达,所得结果仍然是“未允”,说明朝廷对周叙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主张并不赞成。

  自带干粮的汉族主义历史学家周叙多次上书未获支持,仍不甘心,又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次奏上《论修正宋史书》,周叙在上疏中表达了他对元修宋辽金三史“不以正统归宋,遂分列而为三,且不曰宋辽金,而以辽金加于宋首”的撰修义例的强烈不满,诋毁“当时修史诸臣,学识未裕,道德未隆,既鲜世业之垂,复无位望之重”,请求朝廷遴选文学宏博之士重新修成一部“以宋为正史,附辽金于其后”的“明夷夏之分”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有宋一代全书”。奏书上达之后,英宗批复“不必择人,叙其自修”。此时周叙年事已高,英宗明知周叙“年衰多疾”,仍不答应周叙有关“择文学老成之臣一人,至南京翰林院委同与臣再选举南京文职中有学识官员三四人,不妨本职,共加讨论”的请求,而让他“自修”,明显是不同意设官置局重修宋史。周叙重修宋史的动议再次受挫以后,仍不死心,又于景泰元年(1450年)连续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希望朝廷能够“许令臣自举选,不系见任及听选官,兼询访有学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