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关宁军阀的产生
铁骑诸将在利益上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也是联合行动的。但是,他们的内部又是联盟形式。这些武官,在关外拥有大量的土地,驱使军户在这些土地上耕种。获取大量的财富.来补贴军用,这也是辽东铁骑强于其他卫所兵的关键。

  明朝的辽东铁骑和其他卫所兵是一样的,亲兵才是一支部队战斗力的体现,他们手中的实力,是以他们养着的那些亲兵来体现的。谁获取的财富多,谁就可以多养亲兵。谁的亲兵多,谁的地位就高。因此,当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时,光是为了自己在关外的土地,这些武官就要和袁崇焕同仇敌忾,拼死一同抵抗后金军队。

  顺便说一下,这时候,在这个军事集团中,有一位小弟弟——吴襄。吴三桂是吴襄之子,他的爷爷是一个以贩马为生的马贩子。原籍在安徽徽州,吴襄本人在商业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但是他有一名赫赫有名的儿子——吴三桂。

  而袁崇焕要拉拢辽东铁骑集团,在物资供应和军饷上,必定是会向这个军事集团倾斜的。而且,在袁崇焕进行什么军事行动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军事集团的诉求的。甚至必须有些迁就。

  可是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什么军事行动中,侦察工作肯定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我们又知道,侦察工作是要分为侦察和绞杀两部分的。侦察如何做,我们都已经明白,可是什么是绞杀呢?

  绞杀就是,在本方大部队的周围,划分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内,只要看到敌方的探子,就一律杀掉。绞杀的目的就是,不让敌方的探子知道自己大部队的位置,而让自己的探子侦察到敌方大部队的位置。这样的话,就达到了敌明我暗的效果。

  而这个时代的探子,在辽东平原,清一色都是骑兵。为什么呢?如果是步兵的话,就算是你侦察到了什么,也来不及赶回去报信啊!所以骑兵的速度事实第一位的,必须坐骑是好马,结果把骑兵弄的都是高头大马的。这些探子根本做不到隐蔽。

  当这些探子看到敌方的探子以后,如果双方都在绞杀区以内的话,就会立刻拿起兵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pk。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某些作品中,吹得神乎其神.近乎于刺客之类的夜不收,那就完全就是胡吹。当然如果是在山地之类的地形,可能是隐蔽为主的轻装步兵,但是在辽东草原上,完全是速度为王的骑兵流.

  而骑兵战斗这种东西,不是简单的拼人数,而是主要看马匹质量和数量,马匹数量这种东西,中原完全不是蒙古草原上的蛮族的对手,而马匹的质量,其实根据西方培育马匹的经验,农耕圈养如果科学配种的话,是强于游牧民族的放任马匹自然选择的——因为马匹自然选择和其他动物自然选择一样,都是攻击意识比较强的个体获胜,而骑兵的马匹显然是纪律第一性,遗憾的是当时野蛮人不知道这些,培育马种的方法基本就错了.

  中原地区由于三百年一次大乱的关系,养殖繁育马匹的经验又因为中国轻视理科的传统无人重视,没有发展处独特的马匹繁育学,基本就是把野蛮人那种马匹自然选择当做真理——很多评书里还宣扬好马必然是劣马的荒唐理论,其实想一想就知道骑兵的马要是都性子烈挑主人,哪有那么多英雄够马挑的呢?这不扯淡么?

  更倒霉的是,因为中原经济过于发达的原因,从经济上用贸易换取马匹比中原王朝自己养马合算的多,所以很多王朝干脆玩养不如买这一套,不过人家蒙古人也不傻,给你的种马显然比自己留下用的差了一等,所以中原王朝的马匹一般情况下是不如北方野蛮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