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
——澳大利亚。

  这是一个让人很意外的决定。

  这也是中国提前扩充军力的原因,想要靠军事优势迅速击溃俄国太冒险了,气候和补给是两个非常痛苦的问题,想要击败印度的问题是一样的。

  击败澳大利亚的问题则只有一个——补给。

  问题在于,英美法等国在这个问题上所面对的困难比中国更多。

  这也是胡楚元决定大规模扩大海军优势的主要原因,打曰本很麻烦,非常之麻烦,他不想过早陷入进攻曰本本土的泥潭中,他更乐意直接拿下澳大利亚,充分运用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同时吸引美国在太平洋进行海军大决战。

  当然,在实施这样的攻击计划的同时,对俄国也一定给予非常强大的压迫力,迫使俄国无力攻击德国、波兰,给德国足够的时间占领欧洲大陆。

  为此,国家军事委员会将主力陆军分成四个部分,一个是围绕着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驻扎的北线集团军,另一个是驻扎在中亚的西线集团军,第三个是驻扎在云南地区的西南集团军,第四个部分是驻扎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地区的南线集团军,提前扩张海军陆战师的目的就是要用海军陆战师配合南线集团军,以及南洋联军,同时进入澳大利亚作战。

  在澳大利亚内部,中央机密局也在组织华工部队,秘密向澳大利亚华人地下武装运送军火装备。

  四个方面的集团军总指挥官都已经按部就班的选择好了,杨震麟担任北线集团军总指挥,陈铭枢、蒋光鼐担任副总指挥,李济深担任西线集团军总指挥,马季疆和黄玉昆担任副总指挥,张孝准担任西南集团军总指挥,白崇禧担任副指挥,蔡廷锴担任南线集团军总指挥,顾祝同担任副指挥,关麟征担任东北集团军总指挥,冯玉祥担任副指挥。

  这些人的班底搭配基本在1930年之前就经过了多次考虑,也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从1930年之后,他们基本就开始投入到整个作战计划的筹备中,多次秘密赴可能开战的地区考察实际情况。

  唯一的变动是北线集团军总指挥,因为胡楚元当时和李开邺预定的北线集团军总指挥是蔡锷,这是最佳的人选,只是蔡锷后期升到了国家军事委员会的副委员长,兼任副总统一职,这就不能再去担任北线集团军的总指挥。

  除了太平洋战区和非洲战区,真正主战区的总指挥还是以陆军为主体,这也说明中国依然是以陆军为主。

  中国和德国终究都是世界上最强横的陆军之国,虽然两国在海军和空军的投入也都不低,总体而言,陆军依然占据最为庞大的投入比例。

  吃过了远东战争中早期准备不足的亏后,这一次,中国在后勤装备的储备上是非常充分的,到1937年4月,军队已经全面换装从m30式自动步枪,并以m30式步枪做为基础原型研发了多个衍生型号,总储备量高达七百万支,战时扩大产能的情况下,每年可另外生产三百万支。

  除此之外,军方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姓能可靠bm15式半自动步枪,用于列装国民jing卫部队,并大量授权亚欧同盟的其他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自行生产。

  德国此时已经转移了m30式自动步枪,并在此基础上另外研发了mg30型自动步枪,用于德意志帝国陆军装备。

  cm33系列做为新型的通用机枪,cm28-11mm系列是主力的重型机枪,这两款机枪几乎都是中德联合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