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第二次宏观布置
��起来时,整体的生产积极性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最终破坏和谐稳定。

  禾兴地域广阔,良田肥沃,胡荡密布,可开发的潜力异常巨大。如今王易可分配给他手下的这批人的东西也基本上齐备了。他开始打算分田地了。

  让依附于他的那些人拥有足够的生产资料,然后他自有法子提升生产力,让劳动力尽可能地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之中。

  这样来思考的话,均田制就是相当理想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也正是在魏晋之后,在大规模的破坏性战争之后广泛实现的,可谓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豪强不断兼并土地,酿造了深刻的社会不公。同时豪族荫户,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不断加剧阶级对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和三长制互相配合,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上两个问题——至少从实行这些制度的地区来看,户籍连年增加,粮食产量比较突出,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在当前的禾兴,王易还未着手生产资料的分配。然而类似于“三长制”的乡里基层制度已经开始构建起框架——就在那六个多姓村归附,王易让他们设置悬铃高塔与他互相联络之时。

  要立征战霸业,非用钱粮奠基不可。合适的制度能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这正是所谓适宜的上层建筑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道理。

  王易是要把在吴郡的实践成果不断完善,最后推进到全国的。他认为这有利于他实现真正的霸业。

  傍晚时分,王易就在为这个问题而召集他的心腹,关在历史悠久的大木屋里讨论。

  “如今除去童子军新附属进来的年轻人,禾兴有户一百五十户,其中有七十五户是单人独户,这占到总数的一半。另外的七十五户都是工匠主事,每户人家平均有四人之多。”刘馥首先就宣读了他的统计结果,“如此算来,禾兴人口总数乃是三百七十五人。算上童子,就是七百二十五人。”

  董昭面露难色:“但数日前依附而来的青壮共有四百三十人,当中只有两百零三人携带了家眷,这群人的总数达到了六百七十五人,与禾兴的老人可谓分庭抗礼了。”

  王易笑道:“公仁难道是担心他们会和原来那批老人起争执?”

  董昭摇摇头:“主公却是误解了我意。如今海盐土地肥美却荒败甚多,即使再多上数万人亦不会是什么问题。我只是忧虑我们的存粮。今夏虽经一次丰收,但一下子多上近七百张嘴巴,这压力就陡增了。”

  “而且又都是青壮,主公今日摆出架势,恐怕以后是要好好训练他们了,这样一来,每个人的饭量都会增加的……”刘馥接过话茬,隐隐数落着王易的草率。

  王易笑道:“这却无妨。如今我名声在外,不如插标相卖,让世间的仁人义士互相捐助。”

  在后来的历史上,周瑜曾领着数百家丁经过鲁肃家。那时鲁肃年轻,家境又十分殷实,院中有两囤米,足可豢养千余人。鲁肃仅仅是听说周瑜的名气,并且当面一见觉得此人之才可造,便豪爽地指着一囤米叫周瑜尽取之;而世间散尽钱粮资助豪杰的商贾、侠客、官吏亦是不胜枚举。慷慨赐予刘备钱粮马匹的巨贾苏双,张世平便是一例。

  汉代民风淳朴豪迈是确实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王易当初在中原厮杀征战,未曾躬耕陇亩一寸,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接济,这又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