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个体的、小组的和环境的因素协同有效地作用,保证

  主观的痛苦感

  心智能力的缺损或发育不良

  不能达到目标

  破坏性的行为

  不平等的建立

  大卫?罗森汉(did rosenhan):在一个“疯狂的地方”的人不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托马斯?萨茨(thomas szasz),作为精神疾病根据的那些症状只是一些医学标签,用于标定那些违反了社会规范的不正常的人,做出专业干预。

  3、历史的视角

  癔症——一种以瘫痪或疼痛、眩晕、失明等一组症状为特征的疾患。

  在18世纪的下半叶,人们开始把心理问题看做是一种疾病。

  菲利普?皮奈尔(philippe pinel),最早试图建立一个心理疾病分类系统。根据观察到症状的发生模式、障碍起始阶段的客观环境、障碍的自然进程,以及障碍对治疗的反应这几项可以对障碍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系统参照博物学家的生物分类系统制定,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容易地识别一般障碍。

  1896年,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开创了第一个真正全面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4、心理病理的病原学

  病原学(etiology)是指引发或促成心理和医学问题的形成的因素。

  (1)生物学取向

  生物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常常研究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以及基因影响。

  (2)心理学取向

  强调心理学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起因性作用。

  心理动力学模型:许多心理障碍,纯粹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早期童年经历既塑造了正常的行为,也塑造了不正常的行为。

  行为通常由人们意识不到的那些驱力和愿望所驱动。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在无意识冲突和观念中。这些精神冲突的大部分是由于本我那种非理性的寻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人的内化的社会限制的争斗所造成的。自我通常是这场争斗的仲裁者;但是它执行此功能的能力可能由于童年期的异常发展而被削弱。个体尝试用诸如压抑和否认等防御机制,逃避由于动机冲突引起的痛苦和焦虑。防御可以被过度使用,以致歪曲现实或导致个人挫败的行为。而个体可能把大量的精神能量用于防御焦虑和冲突,以至于所剩的能量过少,而无法提供个体一个有效率和满意的生活。

  行为主义模型: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与通过同样的方式获得的——即学习和强化。

  心理障碍的症状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依赖经典的和c作性条件反s模型以了解那些可能导致不适应行为的过程。

  认知模型:心理障碍的起源不是总能从客观现实的刺激情境、强化和外显的反应中发现,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何感知或思考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与别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问题是对现实情境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以及不良的问题解决。

  社会文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