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
位中学女教师这样分析男女两性的能力:“女孩逻辑思维不如男孩;数理化不如男孩;对感情的要求多,而且比较早。但是好学校的女孩谈恋爱现象并不明显。虽然学习分数比男孩高,但是灵活运用方面不如男孩。有一次,学校给我布置任务,让我出的考题能多招些男生,这对我来说并不难,因为如果我照课本出题,就会有较多的女生考上来;如果我出需要灵活发挥的题,考上来的就会有比较多的男孩。这个我是有把握的。”

  一位女画家说:“我同意那句话,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同样的事,男人能做,女人做起来就难。比如说出画册、办画展,一个男同志就能一次两次地请客,把有关的人都请到,把事情办妥;要是我来请客,肯定会谣言四起,弄得你没法做人。”

  “我觉得社会上有些说法对女人特别不公平,比如有句话说‘最毒不过妇人心’,可是在这个男人的世界,女人要是不狠一点就斗不过男人。比如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那些妻妾,《红楼梦》里那些女人,不坏就活不下来。你要当林黛玉、晴雯就活不下去,只有像探春、熙凤这样的狠心人才能活得好,只有像宝钗那样圆滑才能让老太太喜欢。社会上对女人不理解的太多,责难也太多了。”

  “女性常常被感情所困。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究竟是源自本性的东西,还是社会加给她的?是应该改变的,还是应该保留的?女性在社会在经济上都可以很独立,但在心理上却希望依靠男性,崇拜他。在男女关系中,双方都从心底不接受平等的朋友关系,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接受。女性好像在心理上有这个需求。就因为这个,女性感情脆弱,很容易受伤害。有的人可以显得很潇洒,男女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间。但是女性用情专一,一旦用情就收不住,变成滥情,能收放自如的就不是情了。我对女性的这个特点感到困惑:这到底是女性的弱点,是精神完善的大敌;还是个优点,应当保持?”

  一位在文化圈里很活跃的女性说:“这个城市里单身女人的圈子很多,我去参加过一些聚会活动。她们素质高,知识修养和情感的丰富程度也都很高。但是她们很多都有心理创伤,聚在一起话题不离男人。她们总是每人讲点自己的经历,然后就开始痛骂男人,骂得痛快淋漓。可越骂越说明你离不开男人。我觉得人没有安全感就容易偏激。我的感觉和她们不一样。我对这种聚会的第一个感觉是,女性真的离不开男性;第二个感觉是,她们的交谈有正反馈作用,增加对男性的怨恨心理,激发恶意,使得心理变得不健康。”

  还有一些女性在两性差别问题上持有典型的本质主义的看法:“男人和女人是那么不一样,男人是自我中心的、强悍的、进取的;女人是利他的、柔弱的、守势的。就像《太阳浴血记》里面所描写的那一男一女。”

  “我在和男人相处时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如果他很温柔,我就温柔;如果对方狂暴,我也会变得狂暴。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男人就是有力度的,女人就是柔情似水。既然人分成两性,就该各司其职。”

  “即使是女强人也应当有女性的温柔,要打扮自己,像个女人的样子。”

  态度与策略女性在对男性的态度和策略上有很大差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第一种是主张争取男女平等,学会与男人平等相处:“我觉得妇女的社会化过程和目标都有性别歧视。人的素质太低,没学会平等相处。男强女弱这类话语都是等级制的产物,我特别不喜欢‘夫管严’、‘妻管严’、‘女强人’、‘女性雄化’这类语言,我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概念。新型的两性关系应当学会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