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
�是否應該被歸類為日本侵略者一方。
雖然當年周恩來總理曾指出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然而綜觀這次大陸方面的輿論,不難發現無論是網民還是官媒,似乎甚少譴責這些破壞公物的摺ㄐ袨椋炊鴮18鯙椤肝鍓咽俊梗瑏k批判方正縣忘了國恥。此一輿論方向折s了大陸社會仍然根深柢固的反日情結。然而,這種情結在台灣海崳牧硪贿吽故镜膮s是截然不同的語境。
位於高砂義勇紀念園區内的親日碑
台灣曾在戰前受過日本殖民統治50年,自從1990年代民主化與本土化邉优d起後,社會也出現對日本時代的重新評價。在此氛圍下,也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親日碑。
台灣的親日碑比比皆是
2006年位於台灣烏來的高砂義勇紀念園區落成,李登輝親臨揭幕,該園區以慰臁狗绞郊o念當年被日本殖民統治者徵去南洋作戰的陣亡原住民日本兵,園區內不乏日本人捐贈、以日文書寫的石碑。另一個原住民村落武塔村裏也出現了一座莎韻紀念公園。
1938年泰雅族少女莎韻,為送日本老師出征中國,遭遇暴風雨,不幸失足遇難。後來此事成為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教育的樣辦,並拍成電影《莎韻之鐘》,由李香蘭主演。弔詭的是,時隔60年,武塔村在2009年建此公園時,村長的睿~仍以可歌可泣來推崇莎韻的事跡。到了今年5月,由台灣政府耗資1。2儯◣诺摹赴颂锱c一紀念園區落成,馬英九以總統身分親臨致辭,褒揚八田與一在日治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造福戰後的台灣百姓。
不說莎韻和高砂義勇隊,即使是八田與一,其事跡如果換上大陸的語境,恐怕會被強眨洹g暙i仍然是為日本殖民主義統治服務,而事實上在權力結構中,八田與一本人也不能敚撊毡局趁窠y治的共犯身分。
莎韻紀念公園與村長的可歌可泣碑文。
香港社會如何看待殖民主義?
兩岸對親日碑大相徑庭的態度,突顯了雙方民眾迥異的日本觀。這種差異也如實地反映在對日態度的民眨稀偝鰻t的中日聯合民眨示,大陸民眾對日本持壞印象的比例創了歷史新高,達到六成五,而去年由日本交流協會委託的眨閯t顯示,超過半數的台灣受訪者表示最喜歡的國家是日本,對日本有親近感的更高達六成。
香港又如何呢?香港社會雖然也存在日本佔領香港時期三年零八個月的痛苦記憶,然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經歷者,香港民眾對殖民主義的評價似乎較接近台灣。事實上,即使在回歸14年後的今天,以紀念英國統治者而命名的公共設施仍比比皆是。以醫院為例,就有瑪麗醫院、葛量洪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等。重點是至今的香港社會也洠в谐霈f要求更改名稱的呼聲,而殖民地風格的街道名稱也仍安然存在。
以英女皇命名的香港伊利沙伯醫院。
如何反思日本觀與殖民觀?
無論是兩岸迥異的日本觀,還是三地對殖民主義的不同理解,除了是所處環境與經歷不同所致外,也是價值如何判斷與取捨的問睿匆獜娬{侵略與殖民統治的原罪,還是客觀看待殖民統治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涉及其中的每一個人和事。
方正縣的親日碑事件如能成為提供我們理性思考與討論日本觀與殖民觀的契機,未嘗不具正面意義。
11
丁征宇:纽约市长上班
雖然當年周恩來總理曾指出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然而綜觀這次大陸方面的輿論,不難發現無論是網民還是官媒,似乎甚少譴責這些破壞公物的摺ㄐ袨椋炊鴮18鯙椤肝鍓咽俊梗瑏k批判方正縣忘了國恥。此一輿論方向折s了大陸社會仍然根深柢固的反日情結。然而,這種情結在台灣海崳牧硪贿吽故镜膮s是截然不同的語境。
位於高砂義勇紀念園區内的親日碑
台灣曾在戰前受過日本殖民統治50年,自從1990年代民主化與本土化邉优d起後,社會也出現對日本時代的重新評價。在此氛圍下,也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親日碑。
台灣的親日碑比比皆是
2006年位於台灣烏來的高砂義勇紀念園區落成,李登輝親臨揭幕,該園區以慰臁狗绞郊o念當年被日本殖民統治者徵去南洋作戰的陣亡原住民日本兵,園區內不乏日本人捐贈、以日文書寫的石碑。另一個原住民村落武塔村裏也出現了一座莎韻紀念公園。
1938年泰雅族少女莎韻,為送日本老師出征中國,遭遇暴風雨,不幸失足遇難。後來此事成為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教育的樣辦,並拍成電影《莎韻之鐘》,由李香蘭主演。弔詭的是,時隔60年,武塔村在2009年建此公園時,村長的睿~仍以可歌可泣來推崇莎韻的事跡。到了今年5月,由台灣政府耗資1。2儯◣诺摹赴颂锱c一紀念園區落成,馬英九以總統身分親臨致辭,褒揚八田與一在日治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造福戰後的台灣百姓。
不說莎韻和高砂義勇隊,即使是八田與一,其事跡如果換上大陸的語境,恐怕會被強眨洹g暙i仍然是為日本殖民主義統治服務,而事實上在權力結構中,八田與一本人也不能敚撊毡局趁窠y治的共犯身分。
莎韻紀念公園與村長的可歌可泣碑文。
香港社會如何看待殖民主義?
兩岸對親日碑大相徑庭的態度,突顯了雙方民眾迥異的日本觀。這種差異也如實地反映在對日態度的民眨稀偝鰻t的中日聯合民眨示,大陸民眾對日本持壞印象的比例創了歷史新高,達到六成五,而去年由日本交流協會委託的眨閯t顯示,超過半數的台灣受訪者表示最喜歡的國家是日本,對日本有親近感的更高達六成。
香港又如何呢?香港社會雖然也存在日本佔領香港時期三年零八個月的痛苦記憶,然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經歷者,香港民眾對殖民主義的評價似乎較接近台灣。事實上,即使在回歸14年後的今天,以紀念英國統治者而命名的公共設施仍比比皆是。以醫院為例,就有瑪麗醫院、葛量洪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等。重點是至今的香港社會也洠в谐霈f要求更改名稱的呼聲,而殖民地風格的街道名稱也仍安然存在。
以英女皇命名的香港伊利沙伯醫院。
如何反思日本觀與殖民觀?
無論是兩岸迥異的日本觀,還是三地對殖民主義的不同理解,除了是所處環境與經歷不同所致外,也是價值如何判斷與取捨的問睿匆獜娬{侵略與殖民統治的原罪,還是客觀看待殖民統治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涉及其中的每一個人和事。
方正縣的親日碑事件如能成為提供我們理性思考與討論日本觀與殖民觀的契機,未嘗不具正面意義。
11
丁征宇:纽约市长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