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
msp; 7 蒋友柏:不反省的公益 (2011…08…04 18:19:24)转载▼
标签: 蒋友柏 不反省的公益 杂谈 分类: 人物聚焦
不久前; 女儿的学校举办了一场 〃卖书会〃 。其表面目的是在推广 〃阅读〃 与 〃书本〃 的价值; 但因为想要 〃促销〃 而加入了 〃买书就送下午茶兑换卷〃; 让本来还有点正面价值的活动; 变成了没有存在必要的商业行为。 这种attachment也让我女儿经历了人生中最早的朋友背叛 …… 因为想要得到 〃书〃; 或者 〃下午茶卷〃 ; 让小学2年级的学生有了借贷的行为。这一种 〃简单〃 的互相利用; 也让我与女儿看到很多的小孩与父母是完全不重视 ”教养” 的 — 只是一味的专注在 ”教育” 的专研; 却忽略了做人的基本价值。当我女儿因为据理力争而受到排挤时; 我问她; 未来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提醒他; 如果要成为一个想买 〃书〃 时不需要与别人借钱(或骗钱)的 ”有钱” 人; 就必须做好自己; 而不被周遭的”便利”所影响。 因为;只要做好自己; 该是你的; 就会是你的。
这一个 ”家中” 的对话;刚好可以反应台湾公益团体的问题。似乎;每一个公益团体都只会怨天尤人。(怨恨天灾为何发生在台湾外; 也抱怨台湾的大众不积极的对在地的公益团体捐献) 但是; 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也就是因为本土的公益团体; 只会plain; 但却无法建立真正让社会信任的 ”捐献标的”与 ”参与理由。反观日本; 大众愿意捐献; 愿意投资; 因为潜意识里; 我们知道; 钱比较不会被乱花; 也比较不会进入私人的口袋; 所以捐献的成效会比较有意义。再加上与有规划的重建进步社会相比; 本土的小额临时性的 ”助养” 似乎没有让人有参与的格局。
身为商人; 在还没又赚到花不完时(营业额又还不需要利用捐款来结税);以资本主义的概念来解析公益;会比用”大我”的角度来分析较为简单。日本救灾捐款与本土小额助养的对比关系; 就如同要求市场出资帮助碰到问题的apple;会远比跪求投资者(不是投机客)参与投资银行的私募要容易许多。这是;在格局与信用不同调的状况下会发生的自然且合理的结果。似乎在台湾; 非宗教类的公益; 惯性的认为; 只能把自己也定位为弱势团体;藉由吸收不稳定的施舍; 来帮助比公益团体更弱势的弱势团体。在商业丛林中; 就算弱者结合了弱势; 还是得不到资源。这也与我女儿所碰到的问题一样。。。。多数的 〃社团〃 只注重 〃教条” 与 ”荣誉” ;却无法提供俱感染力的 ”教育” 和 ”养成”。
反观世界级的公益团体; 不论是gates foundation;group。。。都是以顶级的商业手法在经营。也不会在日本或其它天灾后; 藉由媒体; 呼吁社会资源分配要公平。其实;只要多花点时间; 多用点创意; 就可以建构自食其力的公益模式。我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做的好; 自然就会建立起文化。一旦有了文化核心; 就会有发言权。而以发言权辅以真实;社会就会被感染。当感染化为感动时;资源就会进来。
格局大一些; 就会知道; 资源永远不会公平的分配;信用多一点; 就会得到; 本来就存在的资源。
8
标签: 蒋友柏 不反省的公益 杂谈 分类: 人物聚焦
不久前; 女儿的学校举办了一场 〃卖书会〃 。其表面目的是在推广 〃阅读〃 与 〃书本〃 的价值; 但因为想要 〃促销〃 而加入了 〃买书就送下午茶兑换卷〃; 让本来还有点正面价值的活动; 变成了没有存在必要的商业行为。 这种attachment也让我女儿经历了人生中最早的朋友背叛 …… 因为想要得到 〃书〃; 或者 〃下午茶卷〃 ; 让小学2年级的学生有了借贷的行为。这一种 〃简单〃 的互相利用; 也让我与女儿看到很多的小孩与父母是完全不重视 ”教养” 的 — 只是一味的专注在 ”教育” 的专研; 却忽略了做人的基本价值。当我女儿因为据理力争而受到排挤时; 我问她; 未来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提醒他; 如果要成为一个想买 〃书〃 时不需要与别人借钱(或骗钱)的 ”有钱” 人; 就必须做好自己; 而不被周遭的”便利”所影响。 因为;只要做好自己; 该是你的; 就会是你的。
这一个 ”家中” 的对话;刚好可以反应台湾公益团体的问题。似乎;每一个公益团体都只会怨天尤人。(怨恨天灾为何发生在台湾外; 也抱怨台湾的大众不积极的对在地的公益团体捐献) 但是; 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也就是因为本土的公益团体; 只会plain; 但却无法建立真正让社会信任的 ”捐献标的”与 ”参与理由。反观日本; 大众愿意捐献; 愿意投资; 因为潜意识里; 我们知道; 钱比较不会被乱花; 也比较不会进入私人的口袋; 所以捐献的成效会比较有意义。再加上与有规划的重建进步社会相比; 本土的小额临时性的 ”助养” 似乎没有让人有参与的格局。
身为商人; 在还没又赚到花不完时(营业额又还不需要利用捐款来结税);以资本主义的概念来解析公益;会比用”大我”的角度来分析较为简单。日本救灾捐款与本土小额助养的对比关系; 就如同要求市场出资帮助碰到问题的apple;会远比跪求投资者(不是投机客)参与投资银行的私募要容易许多。这是;在格局与信用不同调的状况下会发生的自然且合理的结果。似乎在台湾; 非宗教类的公益; 惯性的认为; 只能把自己也定位为弱势团体;藉由吸收不稳定的施舍; 来帮助比公益团体更弱势的弱势团体。在商业丛林中; 就算弱者结合了弱势; 还是得不到资源。这也与我女儿所碰到的问题一样。。。。多数的 〃社团〃 只注重 〃教条” 与 ”荣誉” ;却无法提供俱感染力的 ”教育” 和 ”养成”。
反观世界级的公益团体; 不论是gates foundation;group。。。都是以顶级的商业手法在经营。也不会在日本或其它天灾后; 藉由媒体; 呼吁社会资源分配要公平。其实;只要多花点时间; 多用点创意; 就可以建构自食其力的公益模式。我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做的好; 自然就会建立起文化。一旦有了文化核心; 就会有发言权。而以发言权辅以真实;社会就会被感染。当感染化为感动时;资源就会进来。
格局大一些; 就会知道; 资源永远不会公平的分配;信用多一点; 就会得到; 本来就存在的资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