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忠三道奏章,交给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巴泰,说道:三藩上奏,恳求撤藩,该当如何,大家分别奏来。诸王公大臣传阅奏章后,康亲王杰书说道:回皇上:依奴才愚见,三藩恳求撤藩,均非出于本心,似乎是在试探朝廷。康熙道:何以见得你且说来。杰书道:三道奏章之中,都说当地军务繁重,不敢擅离。既说军务繁忙,却又求撤藩,显见是自相矛盾。康熙点了点头。

  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白发白须,年纪甚老,说道:以臣愚见,朝廷该当温旨慰勉,说三藩功勋卓著,皇上甚为倚重,须当用心办事,为王室屏藩。撤藩之事,应毋庸议。康熙道:照你看,三藩不撤的为是卫周祚道:圣上明鉴:老子言道:佳兵不祥,就算是好兵,也是不祥的。又有人考据,那佳字乃惟字之误,惟兵不祥,那更加说得明白了。老子又有言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韦小宝暗暗纳罕:这老家伙好大的胆子,在皇上跟前,居然老子长、老子短的。皇上却也不生气。他可不知这老子是古时的圣人李耳,却不是市井之徒的自称。康熙点了点头,说道:兵凶战危,古有明训。一有征伐之事,不免生灵涂炭。你们说朕如下温旨慰勉,不许撤藩,这事就可了结么文华殿大学士对喀纳道:皇上明鉴:吴三桂自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安宁,蛮夷不扰,本朝南方迄无边患,倘若将他迁往辽东,云贵一带或有他患。朝廷如不许撤藩,吴三桂感激图报,耿尚二藩以及广西孔军,也必仰戴逃邝,从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康熙道:你深恐撤藩之后,西南少了重镇,说不定会有边患对喀纳道:是。吴三桂兵甲精良,素具威望,蛮夷慑服。一加调动,是福是祸,难以逆料。以臣愚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户部尚书米思翰道:自古圣王治国,推重黄老之术。西汉天下大治,便因萧规曹随,为政在求清净无为。皇上圣明,德迈三皇,汉唐盛世也是少有其比。皇上冲年接位,秉政以来,与民休息,协和四夷,天下俱感恩德。以臣浅见,三藩的事,只是依老规矩办理,不必另有更张,自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圣天子垂拱而治,也不必多操甚么心。康熙问大学士杜立德:你以为如何杜立德道:三藩之设,本为酬功。今三藩并无大过,倘若骤然撤去,恐有无知之徒,议论朝廷未能优容先朝功臣,或有碍圣朝政声。众王公大臣说来说去,都是主张不可撤藩。韦小宝听了众人的言语,话中大掉书袋,虽然不大懂,也知均是主张不撤藩,心中焦急起来,忙向索额图使个眼色,微微摇头,要他出言反对众人的主张。

  索额图见他摇头,误会其意,以为是叫自己也反对撤藩,心想他明白皇上真正心意,又见康熙对众人的议论不置可否,料想小皇帝必定不敢跟吴三桂打仗,说道:吴、尚、耿三人都善于用兵,倘若朝廷撤藩,三藩竟然抗命,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广西五省同时发兵,说不定还有其他反叛出兵响应,倒也不易应付。照奴才看来,吴三桂和尚可喜年纪都老得很了,已不久人世,不妨等上几年,让二人寿终正寝。三藩身经百战的老兵宿将也死上一大批,到那时候再来撤藩,就有把握得多了。康熙微微一笑,说道:你这是老成持重的打算。索额图还道是皇上夸奖,忙磕头谢恩,道:奴才为国家计议大事,不敢不尽忠竭虑,以策万全。康熙问大学士图海道:你文武全才,深通三韬六略,善于用兵,以为此事如何。图海道:奴才才智平庸,全蒙皇上加恩提拔。皇上明见万里,朝廷兵马精良,三藩若有不轨之心,谅来也不成大事。只是若将三藩所部数十万人一齐开赴辽东,却也颇有可虑之处。康熙问道:甚么事可虑图海道:辽东是我大清根本之地,列祖列宗的陵寝所在,三藩倘若真有不臣之意,数十万人在辽东作起乱来,倒也不易防范。康熙点了点头。图海又道:三藩的军队撤离原地,朝廷须另调兵马,前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