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战后朝会
�之色,百官这时都不敢怠慢赶紧先默哀了一番。有心之人已经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诡异了,虽然现在金殿之上百官齐聚看起来一团和气,但仔细一看还是颇有几分耐人寻味。

  若说大明的官场以概念来细分的话,大概可以从两个方向去区别各自的权利和界线。一是在国务方面,内政阁历来就是明争暗斗的大舞台,各方兵马暗流涌动龙蛇混杂,既有草根出身的人杰亦有名门望族的世袭,可以说是大明权利圈中最乱的一个地方,这里把结党营私这个概念搬到了明面上,经常上演百姓口中喜闻乐见的狗咬狗画面。

  这里最容易飞黄腾达,最容易平步青云,可同时没能力的话也最容易被淘汰,不过是个人都会挤破头往进冲。

  而处理国务内外都掌控的朝堂七部在某种意义上与内政阁分工明确,可在不少方面又搅和在一起隐隐有纠缠不清之势,但说到底内政阁是属于党派和臣子的舞台,朝堂七部则受皇帝的直接统帅,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分外的明确,双方看似权利相当但本质上的区别特别的明显,所以有追求的官员都得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在哪一方面平步青云。

  此次叛乱,内政阁三大家族全军覆没,整个内政阁可以说处于土绷瓦解的状态。而朝堂七部却一点损伤都没有,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耐人寻味,也得亏了七部的存在很是完善,否则的话重建的工程也不会进行得那么顺利。

  一时间朝堂上的人各有心思,有的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意,有的则是眼观鼻鼻观心,依旧摆出一副痛失贤良的模样哀悼着,哪怕之前他们连这些死的人是谁都不知道,但这时候还是死者为大该做的表面功夫做足了再说。

  哀悼完了烈士还不能进入正题,七部尚书一起出现是意料之中的一种隆重,紧接着就对这场叛乱进行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活着的勇士自然是升官发财,死掉的也得有抚恤和追封,一系列的名单实在太长了没办法一一讲明,所以只是草草的说了几句具体的还得由礼部和兵部商议着办。

  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因为兵部管的是各地的驻军,总的来说还没独揽大权的能耐。事实上军队一向是一分为二的,安国保绑的力量掌握在兵部尚书的手里,而兵部尚书自然也是听从皇命,而真正精锐的部队实际上是直属皇命的禁军,这才是大明的根本也是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说难听点他们根本不听兵部尚书的话和兵部几乎没什么关系。

  这一次战死的不是禁军就是御用拱卫司的人,有另外的也是宫内的供奉和侍卫,所以这论功行赏的事兵部也是来走个过场而已。这次真龙会的造反轰轰烈烈,禁军和御用拱卫司内部都出现了问题,不可能听命皇权的朝堂七部就是铁板一块一点问题都没有。

  要说他们油盐不进,水渗不透火烧不穿的话谁都不相信,这样的局面下他们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有心人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七部官员尽管个个都摆出了一副忠天臣子大义凛然的样子,可实际上不少人面色憔悴也带着不安,越掩饰越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看来里边也是问题多多啊,好在战乱一开始皇帝就以保住朝廷力量为由批准了他们的出逃,实际上是派人把整个朝堂七部都控制起来才没多生事端,把这场骚乱波及的范围严格的控制在京城里,没有波及到个王朝其他的地方,这也得益于皇帝的果断决定。

  光是论功行赏还有对这场叛乱的总结就耗去了整整一个上午,就算不少人饥肠辘辘也只能忍着,有屎有尿也只能憋着,或许是因为所有人都心思活络的关系反倒没怎么受生理反应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