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战后朝会
的时候掉链子,如果这种庄严的时候出现意外的话礼部的脸就丢尽了。

  好在气氛虽然紧张,但所有的人都牢记着自己该做的事和自己该守的本份,就算是初次上朝的小年轻也是谨慎无比没出什么岔子,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时候有所逾越的话绝对是在找死。用了足足三个小时的时间,文武百官们按照古礼前后有序的进入了金殿,就算没明确到言语尽祥的划分线但他们还是按照官位的高低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一时间金殿上几乎有人满为患的趋势了。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互相打量着熟悉或者陌生的面孔,心里默默的盘算着但这时谁都不敢开口说话更别提交头接耳了。在这样隆重的时刻谁都不敢有半点的冒犯之举,因为在这时候不守规矩的话很容易被别人觉得轻浮,就算皇帝不怪罪但事后肯定受尽排挤,用前途尽毁来形容也不为过。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按理说这样的氛围该很肃然才对。不过这时的庄严中却有一份唏嘘的可笑,文官之首的内政阁三位内大臣一个都看不见,武官为首的禁军总兵所在叛乱时受到了清洗,这会也是一个站台面的人都没有,地方军营的人不想惹火烧身,御用拱卫司的人功成身退,所以武官之首的位置也是空空如也。

  这样的画面很是滑稽却又让人感觉心头一热,权利的空置是最吸引人的,对于有上进心或者说野心勃勃的人而言那就是他们奋斗前进的动力,瞬间就能产生混身上下充满干劲的兴奋感。

  天空已露鱼肚白了,若大的金殿连外边大殿密密麻麻数千号人,但此刻却是压抑的一片没半点的声响,夸张点说这时候甚至喘口大气都可能引来其他人的关注,没人希望在这种时刻成为别人嘲笑或者是关注的对象。

  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这时候出风头或是出糗都是找死,数千号人站着和挺尸差不多,不过不管权位高低都的眼珠子四下乱抓,忍不住观察着其他人或者说其他派系的人。

  高高在上的龙椅依旧空空如也,站了一个多小时了不过没人敢表示不满,众人都翘首以盼的等待着一点抱怨的迹象都不敢表露,因为谁都清楚这将是决定王朝未来走势和自己命运的一天。

  等待良久,圣上还没现身,按理说已经到了早朝的时间了。就在众人开始面露疑惑之色时,张圣阳和礼部的尚书刘凯哼并列着走了出来,在他们的身后跟着十多个手捧着一卷卷圣旨的太监,面色庄重无比,他们的到来让所有人都是精神一震。

  大明经过四百年来不断的改革,权利被分化也被确定得十分的明显,内政的话有内政阁坐镇堪称是权势滔天。而朝堂之上则是有七部共掌天下,礼,吏,户,刑,兵,工,还有商部,七部尚书都是与内大臣平起平坐之人,若说位极人臣的话那无疑就是达到了七部尚书和领内大臣这样的高度。

  不同的是七部尚书直对圣听,内政三大臣则是主理内务,主要任何是结党营私光明正大的勾心斗角。虽然权利上有所交错,但其实细分的话各有千秋,职能上的交合细分是无数次改革过后能和平共处的成果。

  “圣上有旨,此次平叛,文官有气节,武官不怕死。”张圣阳上前一步,满面严肃的说:“此次多少战士英勇的为国捐躯,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朝会开始前请诸位同僚先为他们默哀,正是有他们的英魂长存,才得以保我大明江山的繁荣昌盛。”

  这悼词的规格已经表示这些人将会葬入万烈浮屠,规格之高不容轻蔑,张圣阳话音一落,七部的尚书做了表率,率先的闭上了眼睛满面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