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苦日借粮
�伍站岗放哨;他一听说给八路军送衣送粮,更是跑在前头。这老头向来脾气火爆,而且倔强,别给他做工作,如果谁说他老了,这些活不让他干,他一准儿给谁急,包括儿子付立国都不敢硬呛着他说话。谁也拿他没办法,不过,队员们在他家吃喝都非常随便和开心,就连开会、睡觉也都觉得很放心、很安全,队员们都亲切叫他“付大爹”,后来叫的顺了口,就慢慢又叫成了“福大爹”。

  付立国参军也是老人家把他送去的部队,那年他随部队走的时候才十六岁。付永根一生共有四子一女,如今在他跟前的就只剩下付立国这么一个最小的儿子了,其他子女们已经好多年没有音信了。

  那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家里很穷,地无一垄,房子倒有两间破坯房。付永根长年累月给本村的财主郑春和做长工和打短工,并且还租种了郑春和家一亩多地,每年除了交租也剩不了多少粮食,不管怎样,总得想办法维持着生活啊。

  他和老伴儿李氏抚养着五个孩子十分艰难,白天他去东家干活,起早贪黑还要忙活自个儿家的地,李氏在家一边照看着孩子一边替人家做点儿针线活,这样也能挣个零花钱,到了晚上一家老少七口人挤在一条炕上。过了几年,眼瞅着儿女们都渐渐地长大了,再也不能睡在一起了,怎么办?老两口白日干一天活,晚上等孩子们都睡着以后,便悄悄担水脱坯,一干就是大半宿,第二天照常如此。

  等到坯干以后,付永根叫上几个当家室院的人,齐大伙地帮助盖起了两间土坯房,格外又盘了一条大炕。有了这四间坯房两条坯炕,女儿最大,已经十五岁了,就和老两口睡在一起,大儿子也十三了,他率领着三个弟弟睡在新的炕上。

  这回孩子们睡觉的问题总算得到了缓解,可是,人家帮你干活助工,不喝酒不吃菜可以,总得管人家两顿饭吧?这下倒好,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吃光了,不管怎么着,也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肚子啊,那就借吧,这年头街坊邻居哪家不是穷的叮当响?上哪去借呢?思来想去,也只有再向东家张口了。本来盖房买木料和门窗的钱就是向东家借来的,粮食已经借过几回了,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再求东家发发慈悲了。

  可话又说回来,自个儿三番五次地向人家郑春和借钱借粮,人家郑春和看在自个儿常年给他家做工的份儿上,又是乡里乡亲的,不论借多借少,人家却从来没打过驳回,要是老是跟人家张嘴的话,先不说人家怎么想,搁谁头上也会觉得过意不去的,这次人家会不会还愿意借给呢?

  付永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见郑春和,刚要进门,却碰见郑家的管家贾兴从门里出来,他是郑春和的媳妇从娘家带过来的,这人长得瘦小精神,却一肚子坏水,人们常说:两腮无肉,必定难逗。付永根知道这人得罪不起,忙打招呼说:“贾先生早,要出去啊?”

  贾兴操着半京腔子说:“嗯,出去办点儿事。”

  付永根闪身先让贾兴过去,这才迈步进了郑府。就见郑春和正端着烟斗坐在正堂门口抽烟呢,他一见付永根进来,马上起身笑着说:“哟,永根叔儿来了?俺正好有事想找你呢。来来来,快进屋里坐。”

  按乡里乡亲论的辈分儿,付永根比郑春和大一辈儿。付永根答应一声,但他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怎样向郑春和再开口借粮?也不知要找他有什么事?他是不是找自个儿要账呢?

  “腊梅!永根叔儿来了,快上茶!”郑春和的媳妇儿叫田腊梅,不是本地人,听说她娘家是北边山里哪个县里的大户人家,人还长得挺漂亮,细眉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