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落入圈套
�丰满的成年王爷之间,都会做出极其正确的选择。
换句话来讲,只要向太后能听政,五岁的侄子,就算是被立为了皇太子又能怎样?甚至就算是被众臣推上了皇位又能怎样?还要有十年左右的亲政前时间,他能保证活到那一天吗?
章惇与苏轼显然更是十分清楚眼前的被动形势,但是却是无可奈何。
说起来,之前寄希望于秦刚的到来,会有什么样的逆转风向的奇牌也是可笑,秦刚不过一个丁忧官员,他能翻出多大的水花呢?
秦刚自己更是明白,那份密诏,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它的最好时机,除了生效时间未到以及证明它真实可信的证人不在之外,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端王未能在这之前被成功送出京城,甚至反而借助于外出前辞行的机会,进了皇宫、待在了眼下的现场。
假如秦刚把这份作用不大的密诏拿出,赵茂能不能当上太子不好说,端王则肯定是坚决要赖在皇宫里不出去了!
封建王朝,哪怕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皇位交接,前任皇帝驾崩之际,继位王爷能不能顺利进入皇宫,往往都会成为关键。
最着名的例子便是:宋太祖驾崩之际,孝章皇后派了内侍王继恩,想召四皇子赵德芳入宫继位。只可惜这个王继恩却因事先已被晋王赵光义收买,先跑去了晋王府,结果先进宫的晋王便声称按照“金匮之盟”成为了宋太宗。
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宋哲宗突病身亡,向太后则是专门派人前往端王府,连夜将赵佶接入宫中,硬生生地阻止了当时的权相章惇在立君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其实在入宫之前,秦刚就已分析清楚了宫中的基本形势:
一夜慌乱直到凌晨都未鸣钟,这说明天子并无性命之忧。
而宰辅连夜入宫,至天亮后还一直未出来,那说明天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皇帝意识清醒,大形势就不会差,章惇、苏轼就能控制住朝堂大局;但是一旦皇帝的身体状况堪忧,包括无意识及昏迷,局势就会完全转至向太后与赵佶那一边,而隐藏在朝堂深处的一大堆野心家、投机者以及之前被打压的对手,也就会群涌而出。
进入福宁殿后,端王的赢面就赫然而现在眼前,秦刚清楚,正面对抗没有任何的出路。在这样的严峻现状面前,实际上能够尽可能地保住越王赵茂的实力盘,才是一个给高歌猛进中的端王添堵及增加难度的好办法。
越王赵茂能稳住,一旦就有翻盘再来的可能。
此时的时间已经不早,所有宰辅都是连夜被叫入皇宫,满京城的文武百官估计没有人会睡得安稳,一定都在猜测着皇宫里发生了何等重要的大事。因此,今天的早朝也一定是万众瞩目,至关重要。
所以,已经确定会权同听政的向太后还需要和宰执们具体商量一下如何在早朝上安定群臣之心,以及同时需要在早朝上当众宣布的几件重要事情。
而此时向太后身边的端王、刚刚任命为资善堂翊善的秦刚,以及刘皇后等人则是不适合继续留在这里,于是便被内侍们分别请出了福宁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出殿门的时候,赵佶与秦刚走得十分地近,后者都几乎能够感受到前者溢于言表的那种兴奋。
“秦翊善慢走。�
换句话来讲,只要向太后能听政,五岁的侄子,就算是被立为了皇太子又能怎样?甚至就算是被众臣推上了皇位又能怎样?还要有十年左右的亲政前时间,他能保证活到那一天吗?
章惇与苏轼显然更是十分清楚眼前的被动形势,但是却是无可奈何。
说起来,之前寄希望于秦刚的到来,会有什么样的逆转风向的奇牌也是可笑,秦刚不过一个丁忧官员,他能翻出多大的水花呢?
秦刚自己更是明白,那份密诏,眼下根本就不是拿出它的最好时机,除了生效时间未到以及证明它真实可信的证人不在之外,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端王未能在这之前被成功送出京城,甚至反而借助于外出前辞行的机会,进了皇宫、待在了眼下的现场。
假如秦刚把这份作用不大的密诏拿出,赵茂能不能当上太子不好说,端王则肯定是坚决要赖在皇宫里不出去了!
封建王朝,哪怕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皇位交接,前任皇帝驾崩之际,继位王爷能不能顺利进入皇宫,往往都会成为关键。
最着名的例子便是:宋太祖驾崩之际,孝章皇后派了内侍王继恩,想召四皇子赵德芳入宫继位。只可惜这个王继恩却因事先已被晋王赵光义收买,先跑去了晋王府,结果先进宫的晋王便声称按照“金匮之盟”成为了宋太宗。
而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宋哲宗突病身亡,向太后则是专门派人前往端王府,连夜将赵佶接入宫中,硬生生地阻止了当时的权相章惇在立君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其实在入宫之前,秦刚就已分析清楚了宫中的基本形势:
一夜慌乱直到凌晨都未鸣钟,这说明天子并无性命之忧。
而宰辅连夜入宫,至天亮后还一直未出来,那说明天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皇帝意识清醒,大形势就不会差,章惇、苏轼就能控制住朝堂大局;但是一旦皇帝的身体状况堪忧,包括无意识及昏迷,局势就会完全转至向太后与赵佶那一边,而隐藏在朝堂深处的一大堆野心家、投机者以及之前被打压的对手,也就会群涌而出。
进入福宁殿后,端王的赢面就赫然而现在眼前,秦刚清楚,正面对抗没有任何的出路。在这样的严峻现状面前,实际上能够尽可能地保住越王赵茂的实力盘,才是一个给高歌猛进中的端王添堵及增加难度的好办法。
越王赵茂能稳住,一旦就有翻盘再来的可能。
此时的时间已经不早,所有宰辅都是连夜被叫入皇宫,满京城的文武百官估计没有人会睡得安稳,一定都在猜测着皇宫里发生了何等重要的大事。因此,今天的早朝也一定是万众瞩目,至关重要。
所以,已经确定会权同听政的向太后还需要和宰执们具体商量一下如何在早朝上安定群臣之心,以及同时需要在早朝上当众宣布的几件重要事情。
而此时向太后身边的端王、刚刚任命为资善堂翊善的秦刚,以及刘皇后等人则是不适合继续留在这里,于是便被内侍们分别请出了福宁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出殿门的时候,赵佶与秦刚走得十分地近,后者都几乎能够感受到前者溢于言表的那种兴奋。
“秦翊善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