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孤注一掷
  不得不说,苏轼的大局观还是令秦刚佩服的。

  极短的时间之内,苏轼就已经作出了决定:“我即刻书信一封,联络子厚。哪个太后听政,对我而言,只是地位的高低上下之分,但对他来说,却是生死荣辱之别。我愿意与其联手,以备朝局之变。”

  苏轼的判断理由也很明确,如果他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向太后,就会让曾布、蔡京这等与端王绑定更深的伪新党人上台,这两年的执政过程中,他已经相当清楚这些人对朝廷与国家的祸害,远大于之前他曾反对过的王安石等人。

  而他敢与章惇联手,还有一点依靠,那就是眼前的秦刚。

  所以秦刚并没有向他透露出今天面圣之后的任何一点情况,但是恰恰就是因为如此,反而让他笃定秦刚一定会从皇帝那里得到过重托——不言即有大事。

  更不用说,他与章惇都已经过了最年富力强的年龄,转眼之间,这朝堂之上,就不再是他们一争高下的环境,也不会是曾布、韩中彦的阵地。对于苏轼而言,他能有秦刚的助力,就不必担心章惇借力“刘太后”听政之后的一家独大。

  大策虽然已定,而且对于章惇而言,但凡清楚眼前的形势,只恐苏轼不愿与其联手,那他真就成了最弱势的孤家寡人了,形势甚至要比真实历史上赵煦驾崩之后的还要坏上十倍。

  但是所要努力的目标却异常艰巨,即使众人一起努力确保赵茂能够顺利地继位,而那时的“刘太后”要能获得听政的可能性,依旧有着巨大的难度:

  大宋王朝为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一直大力强调“以孝治天下”来转移国内士人的注意力。当朝的历代皇帝都以“孝”字为先。所以,一旦赵煦驾崩,此时向太后还在,即使是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却依旧只是是第二顺序的听政人。

  就像当年赵煦登基,那时的她作为神宗皇帝的正室皇后,已经是向太后了,但却因为神宗皇帝的母亲高太后依然在世,那就必须要把听政之权让给高太后。

  要想排除掉向太后的听政之权,必须还得要有充足的理由。

  一直很乖巧地听着两人谈话的李清照此时却突然开口:“师公,都说是‘忠大于孝’,倘若找出向太后以及端王对当今皇帝的不忠之举呢?”

  苏轼与秦刚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句话的价值,立即让她继续说下去。

  待得李清照把她的想法详细说完,苏轼与秦刚对视一眼:可行!

  于是两人便就着这个思路又是一番细细协商。

  傍晚,马车离开苏府,秦刚略有歉意地对李清照说:“清娘,没想到会把你牵入到这场极为凶险的朝堂之争里了!”

  “秦郎,你我俱为一体,何必如此生份?”一旦说起私事,又只有两人在场时,李清照便对秦刚改了称呼,“当初爹爹入狱,还不是你不顾危险,出手相助么?况且此事又是天下大事,倘若有失,又岂是一家一户所能避得开呢?”

  秦刚很是感慨地说:“以清娘的眼光与才华,若是允许女子为官,你在朝堂之上的成就,决不亚于当年的我啊!”

  “扑哧!”李清照睁着一双大眼睛笑道,“你是在夸我还是在夸自己呢?”

  “他们不是都在说我是百年难遇之才么?”秦刚如此解释道,“我是觉得自己是占了不少难得的机缘,可清